悬架控制臂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0446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控制臂以及车辆,悬架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控制臂本体设置有转向节安装部、副车架安装部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位于转向节安装部和副车架安装部之间,且转向节安装部的中心、副车架安装部的中心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稳定杆连接杆与悬架控制臂的配合,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时,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可以减小车辆的侧倾,使车辆可以的行驶可以更加的平稳,而且通过将转向节安装部的中心、副车架安装部的中心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稳定杆连接杆在维持悬架控制臂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小悬架控制臂的偏摆角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架控制臂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车辆悬架控制臂是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照一定的轨迹运动,悬架控制臂分别通过球铰或者衬套把车轮和车身弹性地连接在一起,并且悬架控制臂需要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

2、相关技术中,悬架控制臂分别与副车架和转向节连接。但是,这样悬架控制臂的稳定性较低,会导致车辆出现侧倾的情况,而在外力作用于悬架控制臂时,则又容易使悬架控制臂产生摆动,增大悬架控制臂的偏摆角度,从而对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悬架控制臂,该悬架控制臂可以维持悬架控制臂的相对稳定,使车辆可以的行驶可以更加的平稳,而且可以减小悬架控制臂的偏摆角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2、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技术的悬架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设置有转向节安装部、副车架安装部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位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和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且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中心、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的中心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4、根据本技术的悬架控制臂,通过稳定杆连接杆与悬架控制臂的配合,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时,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可以减小车辆的侧倾,使车辆可以的行驶可以更加的平稳,而且通过将转向节安装部的中心、副车架安装部的中心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稳定杆连接杆在维持悬架控制臂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小悬架控制臂的偏摆角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水平段、弯折段和过渡段,所述转向节安装部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水平段上,所述副车架安装部设置于所述过渡段上,所述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平段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过渡段,所述弯折段的横截面构造成“t”字型结构。

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臂本体还设置有多个定位部,多个所述定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水平段、所述弯折段和所述过渡段处,且多个所述定位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臂本体为铝合金锻造件。

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悬架控制臂还包括:转向节衬套、副车架衬套和稳定杆连接杆衬套,所述转向节衬套设置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所述副车架衬套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所述稳定杆连接杆衬套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

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转向节衬套包括:第一内管、第一外管、第一缓冲件和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内管位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管和所述第一外管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一内管之间,所述第一内管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第二内管、第二外管、第二缓冲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内管位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管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缓冲件和所述第二内管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

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内管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内管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数量不同。

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臂本体上还设置有标识部,以用于标识所述转向节安装部和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的位置。

13、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悬架控制臂。

1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10),所述控制臂本体(10)设置有转向节安装部(11)、副车架安装部(13)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位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和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之间,且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的中心、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的中心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包括:水平段(14)、弯折段(15)和过渡段(16),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设置于所述水平段(14)上,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设置于所述过渡段(16)上,所述弯折段(1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平段(14)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过渡段(16),所述弯折段(15)的横截面构造成“T”字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还设置有多个定位部(17),多个所述定位部(17)分别设置于所述水平段(14)、所述弯折段(15)和所述过渡段(16)处,且多个所述定位部(17)位于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为铝合金锻造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节衬套(20)、副车架衬套(30)和稳定杆连接杆衬套(40),所述转向节衬套(20)设置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所述副车架衬套(30)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所述稳定杆连接杆衬套(40)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衬套(20)包括:第一内管(21)、第一外管(22)、第一缓冲件(23)和第一支撑件(24),所述第一内管(21)位于所述第一外管(22)的内侧,所述第一缓冲件(23)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管(21)和所述第一外管(22)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24)设置于所述第一缓冲件(23)和所述第一内管(21)之间,所述第一内管(21)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衬套(30)包括:第二内管(31)、第二外管(32)、第二缓冲件(33)和第二支撑件(34),所述第二内管(31)位于所述第二外管(32)的内侧,所述第二缓冲件(33)设置于所述第二内管(31)和所述第二外管(3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34)设置于所述第二缓冲件(33)和所述第二内管(31)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24)设置有第一开口(25),所述第二支撑件(34)设置有第二开口(35),所述第一开口(25)和所述第二开口(35)均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管(2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211),所述第二内管(3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311),所述第一定位槽(211)和所述第二定位槽(311)的数量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上还设置有标识部(50),以用于标识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和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的位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控制臂(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10),所述控制臂本体(10)设置有转向节安装部(11)、副车架安装部(13)和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位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和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之间,且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的中心、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的中心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包括:水平段(14)、弯折段(15)和过渡段(16),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和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设置于所述水平段(14)上,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设置于所述过渡段(16)上,所述弯折段(1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平段(14)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过渡段(16),所述弯折段(15)的横截面构造成“t”字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还设置有多个定位部(17),多个所述定位部(17)分别设置于所述水平段(14)、所述弯折段(15)和所述过渡段(16)处,且多个所述定位部(17)位于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0)为铝合金锻造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节衬套(20)、副车架衬套(30)和稳定杆连接杆衬套(40),所述转向节衬套(20)设置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1),所述副车架衬套(30)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3),所述稳定杆连接杆衬套(40)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连接杆安装部(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坤谷天乐冯世东夏超陈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