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9282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42
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和门,所述门包括:门本体,具有朝向门的一个侧面和前表面开放的凹槽;把手组件,安装于凹槽,包括把手座以及铰接于把手座的把手本体,把手本体形成为供抓握的抓手部,把手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于把手座,至少用于驱动把手本体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其中,位于第一位置的把手本体齐平于门的前表面或平行于门的前表面地突出或凹陷于门的前表面;位于第二位置的把手本体相比于第一位置更加突出于门的前表面,把手组件被构造成组装于把手座的一个整体件,借助于把手座固定于凹槽。本公开方案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把手组件采用整体式设计,方便拆装维修,并且在门上的设置位置更为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制冷器具,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器具。


技术介绍

1、目前市面上制冷器具的门把手,主要分为外置把手和内置把手两大类。然而,外置把手外露于门体表面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内置把手的存在则会导致两门之间的间隙较大,不美观。

2、为应对内置把手和外置把手的诸多缺陷,隐藏式门把手应运而生:门把手平时不使用时隐藏在门体,例如至少不突出于门体的表面。用户需要开关门时,可以通过按压门体上的把手区域使门把手被弹出来,然后用户再通过拉拽弹出的门把手来打开门体。

3、现有制冷器具在集成隐藏式门把手时,隐藏式门把手的众多部件直接一个个地分别安装到门体上,装配过程繁琐,增加产线操作复杂度。也不利于后续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

2、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限定至少一个间室;上述制冷器具的门,所述门可运动地连接至所述箱体的前方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间室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门包括:门本体,所述门本体具有朝向所述门的一个侧面和前表面开放的凹槽;把手组件,安装于所述凹槽,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座以及铰接于所述把手座的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形成为供抓握的抓手部,所述把手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把手座,所述驱动机构至少用于驱动所述把手本体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齐平于所述门的前表面,或者,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平行于所述门的前表面地突出或凹陷于所述门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相比于所述第一位置更加突出于所述门的前表面,所述把手组件被构造成组装于所述把手座的一个整体件,所述把手组件借助于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凹槽。

3、本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把手组件采用整体式设计,方便拆装维修,在门上的设置位置更为灵活。具体而言,把手组件整体安装到门上预留的凹槽,生产阶段的加工和维修时的拆卸均更为简单。进一步,根据需要的把手位置灵活设计凹槽在门上的位置以及开口朝向,以便按需将门把手设置到需要的侧面。进一步,无论凹槽设置在门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均可以使用同一把手组件完成装配,兼容性高,制造成本低。

4、可选的,所述把手本体与所述把手座之间形成拱手伸入的操作空间。相较于现有直线运动以弹出的门把手,本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应用于制冷器具的可旋转弹出的隐藏把手,能够可靠解决门体发泡厚度不足问题。具体而言,在实现把手操作空间大于等于25mm的情况下,占据门体厚度更小,从而预留更多的空间给隔热层,把手处的隔热效果更好。其中,把手的操作空间沿门的厚度方向大于等于25mm时,使用者手伸入操作空间不易被夹手,在操作空间内的操作舒服。

5、可选的,所述把手座在所述门本体经过发泡后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凹槽。由此,把手座不直接和门的发泡层接触,有利于防止漏泡。

6、可选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和所述门的前表面具有不为零的夹角。由此,实现隐藏把手的旋转弹出。

7、可选的,所述门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槽正后方的门后端部,所述门后端部具有隔热层,所述凹槽于所述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门后端部于所述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同样满足凹槽厚度大于等于25mm,同时旋转把手组件占据的门的厚度尺寸更小,例如把手组件整体厚度可以实现占据35mm甚至30mm。这样对于同样厚度的门体,可以腾出更多的厚度让给隔热层,从而把手处门体的隔热效果更好。具体而言,凹槽足够厚以给把手提供足够的旋转空间,同时,由于旋转把手本身空间占用率低,因而在提供足够舒适的操作空间的前提下还能保证一定厚度的隔热层,以强化把手附近的隔热效果。

8、可选的,所述把手座具有容纳腔和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把手本体包括:弧状连接部,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把手座铰接,所述弧状连接部的弧度和所述把手本体转动时的转动轨迹重合;抓握部,位于所述把手座之外并且于所述把手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平行于所述门的前表面。由此,容纳腔适于给把手本体提供可转动的空间,弧状连接部适于使把手本体能够沿弧线行程运动以旋转弹出和复位,抓握部适于给使用者提供可以操作以拉开门的部位。进一步,把手本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抓握部平齐于或以平行于门的前表面的角度稍微突出于门的前表面,从而位于隐藏状态的把手组件对外几乎不可见,门的前表面平整美观。

9、可选的,所述容纳腔沿所述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弧状连接部的弧度相适配。由此,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把手本体沿门的宽度方向整体同步转动。

10、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把手本体。通过电控自动驱动把手本体旋转弹出,以便用户拉动自动旋转弹出的把手本体打开门。由此,用户只需一步动作即可打开门,简化了用户操作步骤,进一步优化用户的操作体验。进一步,安全性高,美观,更符合人机工程学。

11、可选的,所述门还包括:传感设备,设置于所述门和/或所述制冷器具的间室,所述传感设备用于感应人体靠近或离开所述门;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制冷器具,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传感设备和所述电机驱动机构相通信,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感设备的感应结果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机构运行。由此,通过感应人体的靠近或离开,智能化地控制把手本体自动旋转弹出和自动复位的时机,用户在开关门时无需针对把手本体执行额外操作,操作体验更优。

12、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机械驱动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把手座和所述把手本体。由此,通过扭簧实现把手机械式地旋转弹出。

13、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对第一驱动件,分别位于或靠近所述把手本体的沿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由此,驱动机构设置在两端,确保把手本体整体同步转动,无需额外设置导向结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14、可选的,所述门还包括:一对导向结构,分别位于或靠近所述把手本体的沿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一对导向结构之间的第二驱动件。由此,驱动机构的数量可以减少,例如在把手本体沿延伸方向的中部设置一个驱动机构,有利于降低成本。进一步,通过在两端增设导向结构以保证把手整体同步转动。

15、可选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杆机构,所述导杆机构沿所述把手本体的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期间,所述第二端和所述把手座保持接触。由此,通过导杆机构起到导向作用,在把手本体转动期间,引导把手本体沿延伸方向的端部保持和其他部分同步运动。在把手本体沿延伸方向的长度较大的场景中,有利于改善把手本体旋转弹出和复位时的运动顺畅度,避免把手转动时发生卡顿。

16、可选的,所述把手座具有适配面,所述适配面的弯曲形状和所述把手本体的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器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22)与所述把手座(21)之间形成供手伸入的操作空间(222);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22)和所述门(1)的前表面(1a)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槽(112)正后方的门后端部(12),所述门后端部(12)具有隔热层,所述凹槽(112)于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门后端部(12)于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21)具有容纳腔(212)和连通所述容纳腔(212)的开口(212a),所述把手本体(22)包括:弧状连接部(223),自所述开口(212a)伸入所述容纳腔(212)内并与所述把手座(21)铰接,所述弧状连接部(223)的弧度和所述把手本体(22)转动时的转动轨迹重合;抓握部(224),位于所述把手座(21)之外并且于所述把手本体(2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平行于所述门(1)的前表面(1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212)沿所述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曲面(212b)和第二曲面(212c),所述第一曲面(212b)和第二曲面(212c)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弧状连接部(223)的弧度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电机驱动机构(234),包括电机(235)以及传动机构(236),所述传动机构(236)分别连接所述电机(235)和所述把手本体(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机械驱动机构(231),包括扭簧(232),所述扭簧(23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把手座(21)和所述把手本体(2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一对第一驱动件(233),分别位于或靠近所述把手本体(22)的沿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导向结构(26),分别位于或靠近所述把手本体(22)的沿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位于所述一对导向结构(26)之间的第二驱动件(23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26)包括导杆机构(261),所述导杆机构(261)沿所述把手本体(22)的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61a)和第二端(261b),所述第一端(261a)固定于所述把手本体(22),所述把手本体(2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期间,所述第二端(261b)和所述把手座(21)保持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21)具有适配面,所述适配面的弯曲形状和所述把手本体(22)的转动轨迹属于同心圆,所述把手本体(2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期间,所述第二端(261b)和所述适配面面面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机构(24),包括设置于所述把手座(21)的母件(241)和设置于所述把手本体(22)的子件(242),所述母件(241)和所述子件(242)可相锁定或解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位机构(25),包括设置于所述把手本体(22)的止位部(251)和设置于所述把手座(21)的挡部(214),所述把手本体(22)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位部(251)和所述挡部(214)相配合地将所述把手本体(22)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部(251)沿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和所述挡部(214)沿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器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22)与所述把手座(21)之间形成供手伸入的操作空间(222);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把手本体(22)和所述门(1)的前表面(1a)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槽(112)正后方的门后端部(12),所述门后端部(12)具有隔热层,所述凹槽(112)于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门后端部(12)于所述门(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21)具有容纳腔(212)和连通所述容纳腔(212)的开口(212a),所述把手本体(22)包括:弧状连接部(223),自所述开口(212a)伸入所述容纳腔(212)内并与所述把手座(21)铰接,所述弧状连接部(223)的弧度和所述把手本体(22)转动时的转动轨迹重合;抓握部(224),位于所述把手座(21)之外并且于所述把手本体(2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平行于所述门(1)的前表面(1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212)沿所述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曲面(212b)和第二曲面(212c),所述第一曲面(212b)和第二曲面(212c)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弧状连接部(223)的弧度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电机驱动机构(234),包括电机(235)以及传动机构(236),所述传动机构(236)分别连接所述电机(235)和所述把手本体(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机械驱动机构(231),包括扭簧(232),所述扭簧(23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把手座(21)和所述把手本体(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钦陈敬辉胡春曾嵘李启东吕萍
申请(专利权)人: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