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及灭菌方法和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及灭菌方法和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7577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及灭菌方式和应用,属于等离子体灭菌设备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灭菌室腔体,灭菌室腔体内设置有置物架,置物架的外表面包裹有导热石墨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置物架表面包裹导热石墨膜,在灭菌过程中能够避免置物架中的铝等金属被等离子体中的高速运动粒子溅射出来,进而附着在被灭菌的医疗器械表面而造成铝沾污,消除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隐患。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可根据灭菌规格的不同,选择不同气体形成的等离子体进行灭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等离子体灭菌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及灭菌方式和应用。


技术介绍

1、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常用的灭菌技术有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辐照灭菌和等离子体灭菌。对于那些怕湿怕热的精密医疗器械,如各种腔镜、医用光纤等,主要采用等离子体灭菌,因为该灭菌技术具有四大特点:1.不需要高温高压,50度左右就可以;2.非常环保,不存在有害物残留;3.条件温和,不会对器械造成损伤;4.方便快捷,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灭菌,拿出来就能直接使用。

2、等离子体灭菌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7年,公开号为us4643876a的专利中首次公开了利用过氧化氢蒸汽产生等离子体对物品进行灭菌。数年后,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出starrad 100s商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并于1997年经fda批准上市。2004年,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技术进入中国,目前已广泛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等离子体灭菌器多为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原理基于us4643876a及其系列专利。

3、通常,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周期内灭菌室内温度需要维持在50-60℃,以达到更好的灭菌效果,并且使待灭菌物品表面的水分充分蒸发并被抽走,因此,大部分市售的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灭菌室腔体安装有加热器。由于铝合金导热性好、重量轻以及价格不贵,因此现有市售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灭菌室内壁多为铝合金材质。然而,在灭菌过程中,等离子体中的高速带电粒子会轰击灭菌室内壁,将其表面的铝原子溅射出来,这些游离的铝原子可以穿过灭菌包装,附着在被灭菌的医疗器械表面,对医疗器械形成铝沾污。这些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表面沾污的铝可能会进入人体,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及灭菌方式和应用,解决了现有等离子体灭菌装置会对医疗器械形成铝沾污,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隐患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4、灭菌室腔体;

5、置物架,设置于所述灭菌室腔体内,所述置物架的外表面包裹有导热石墨膜。

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7、所述导热石墨膜选自天然导热石墨片、人工合成石墨膜、纳米复合石墨膜、石墨烯薄膜或涂层,优选天然导热石墨片;

8、和/或,所述导热石墨膜厚度为0.03-3mm,优选0.1-1.5mm。

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0、所述置物架在灭菌室腔体内设有至少一层;

11、所述置物架包括水平托架,所述水平托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水平托架的端部连接,另一端沿着水平托架的端部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

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3、所述灭菌室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相连接的过氧化氢提纯系统和过氧化氢注入系统,所述过氧化氢提纯系统与所述灭菌室腔体相连通。

1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5、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底部分别连通有真空系统管路和工作气体管路,所述真空系统管路连接有真空泵。

1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7、所述灭菌室腔体的顶部设有等离子耦合窗口,所述等离子耦合窗口处设置有等离子体发生单元。

1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9、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内壁设有内衬,所述内衬的材质为聚丙烯、环烯烃共聚物或环烯烃聚合物,优选聚丙烯;

20、和/或,所述内衬为薄膜、涂层或者注塑件;

21、和/或,所述内衬的厚度为0.1-5mm,优选0.5-2mm。

2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23、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外壁上设有外壳,所述外壳的材质选自ab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甲醛、尼龙、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苯醚、增强聚丙烯、增强尼龙、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优选增强聚丙烯、增强尼龙、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以及它们的共混物,优选abs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2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等离子体灭菌方法,采用上述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对待灭菌物品进行灭菌消毒;优选地,

25、所述灭菌方法包括:

26、第一种灭菌方法为:关闭接工作气体管路,打开过氧化氢注入系统和过氧化氢提纯系统向灭菌室腔体内通入过氧化氢,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进行灭菌;

27、或者,

28、第二种灭菌方法为:关闭过氧化氢注入系统和过氧化氢提纯系统,打开工作气体管路,向灭菌室腔体内通入工作气体,采用工作气体等离子体进行灭菌。

2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30、所述工作气体选自氧气、氮气、氦气、氩气、氯气、氢气以及它们的混合气体,优选氧气。

31、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离子体灭菌装置在灭菌消毒中的应用。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3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置物架表面包裹导热石墨膜,在灭菌过程中能够避免置物架中的铝等金属被等离子体中的高速运动粒子溅射出来,进而附着在被灭菌的医疗器械表面而造成铝沾污,消除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隐患。

34、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灭菌室腔体分别与过氧化氢提纯系统、注入系统和工作气体管路连接,可根据灭菌规格的不同,选择不同气体形成的等离子体进行灭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石墨膜选自天然导热石墨片、人工合成石墨膜、纳米复合石墨膜、石墨烯薄膜或涂层,优选天然导热石墨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架在灭菌室腔体内设有至少一层;

4.根据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相连接的过氧化氢提纯系统和过氧化氢注入系统,所述过氧化氢提纯系统与所述灭菌室腔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底部分别连通有真空系统管路和工作气体管路,所述真空系统管路连接有真空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顶部设有等离子耦合窗口,所述等离子耦合窗口处设置有等离子体发生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内壁设有内衬,所述内衬的材质为聚丙烯、环烯烃共聚物或环烯烃聚合物,优选聚丙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外壁上设有外壳,所述外壳的材质选自AB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甲醛、尼龙、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苯醚、增强聚丙烯、增强尼龙、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优选增强聚丙烯、增强尼龙、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以及它们的共混物,优选ABS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9.一种等离子体灭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对待灭菌物品进行灭菌消毒;优选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气体选自氧气、氮气、氦气、氩气、氯气、氢气以及它们的混合气体,优选氧气。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体灭菌装置在灭菌消毒中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石墨膜选自天然导热石墨片、人工合成石墨膜、纳米复合石墨膜、石墨烯薄膜或涂层,优选天然导热石墨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架在灭菌室腔体内设有至少一层;

4.根据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相连接的过氧化氢提纯系统和过氧化氢注入系统,所述过氧化氢提纯系统与所述灭菌室腔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底部分别连通有真空系统管路和工作气体管路,所述真空系统管路连接有真空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室腔体的顶部设有等离子耦合窗口,所述等离子耦合窗口处设置有等离子体发生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瑞祥张杨赵慕华李晓敏高昂郭子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