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分气管组件、输气总管组件及换热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分气管组件、输气总管组件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6927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气管组件、输气总管组件及换热器。所述分气管组件包括:分气管,连接进气管,该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相交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传统换热器部件的分气管由一端进气结构改为由分气管的中部连通进气的结构。工作时,将连接进气管一路进气分为上下两路冷媒进入换热器部件。通过精确计算确定两管道相交进气口的位置,便可保证进入换热器部件各弯管中的冷媒流量均匀,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外,优化换热器的连接结构,可节省钣金件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的,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进气零部件。


技术介绍

1、空调系统包括基础元器件---压缩机、冷疑器、节流元器件和蒸发器。经过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经过冷疑器换热,再流经节流元器件进入蒸发器换热后再被吸入压缩机进行压缩,然后排出,如此进行冷媒的换热循环,以实现制冷或供热。冷疑器是空调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如图1、2所示,为现有v形设置的冷凝器,即两冷凝器部件1成v形设置,两者之间的锐角为50°。设于冷凝器部件1一侧的分气管3通过沿其轴向设置的分流细管2与冷凝器部件1中的弯管对应连通。工作时,来自压缩机的高温冷媒通过一侧分气管3的下端进入管内,然后分流细管2分流进到冷凝器部件1中的弯管中,冷媒在弯管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

2、在理想的情况下,分流细管2出来的冷媒应均匀的分配到弯管内,以保证冷疑器换热的最佳运行效率。然而,当冷媒进入分气管3后,由于管内壁的摩擦阻力以及重力的影响,在靠近分气管3进口端的位置(下端)的分流细管2内会进入较多的冷媒,而远离分气管3进口端的位置(上端)的分流细管2内进入的冷媒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冷媒在分流细管2内上下分布不均,则进入冷凝器部件中对应弯管中的冷媒流量也不均,因此降低了冷疑器的换热效率,造成空调出风温度有高有低,影响使用的舒适性。

3、为克服所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的一种分气管结构,在分气管内腔中,沿其轴向设置几条分隔片,将分气管的内腔分隔成几个成轴向延伸的独立空腔。然后在每一独立空腔对应的圆周壁体上轴向分段开设通孔。比如,分气管内均分为三条独立空腔,在对应第一条独立空腔的分气管3的壁体上轴向开设第一段数个通孔;转120°在对应第二条独立空腔的壁体上轴向开设第二段数个通孔;再转120°在对应第三条独立空腔的壁体上轴向开设第三段数个通孔。特点是所述的三段通孔在空间上是对接的,沿分气管的轴向排列。当对应第一条独立空腔的通孔靠近分气管的一端时,而对应第三条独立空腔的通孔便靠近分气管的另一端。安装时这些通孔通过分流细管对应与冷凝器部件中的弯管连通。空调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冷媒由分气管的下端进入,通过各个独立空腔均匀分布冷媒并沿独立空腔的轴向流动,然后通过各自的分流细管将冷媒送入冷凝器部件中对应的弯管中。虽然进入分气管下端的冷媒得以均匀分配,但是冷媒由下端进入分气管的,那么远离进气端的分流细管的冷媒受到管壁的摩擦阻力和重力的影响较大,导致冷媒在分流细管内分布不均,进入冷凝器部件中对应弯管中的冷媒流量也不均,则降低了冷疑器的换热效率,造成空调系统运行时出风的温度有高有低,影响使用的舒适性。

4、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进入冷凝器部件的冷媒流量不均,影响冷疑器换热效率的缺陷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进入冷凝器部件的冷媒流量不均,影响冷疑器换热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分气管组件、输气总管组件及具有该输气总管组件的换热器。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气管组件,包括分气管,还包括连接进气管,该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相交连通。

3、较优的,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3/5—7/10处。

4、较优的,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2/3处。

5、较优的,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为中间相交连通。

6、较优的,所述分气管底部设有与连接输气总管连通的回油管。

7、较优的,所述连接进气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的分气管相交连通。

8、较优的,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上设置的分流细管在分气管的同一母线上,而在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的另一条母线上设有错位分流细管。

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输气总管组件,包括一对分气管组件,所述两分气管组件中的连接进气管对接连通,一输气总管与所述连接进气管相交连通。

10、较优的,所述的输气总管与所述对接后的连接进气管的中间相交连通。

11、较优的,所述的输气总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的连接进气管相交连通。

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包括两套成v形设置的换热器部件,所述两套换热器部件之间设有所述输气总管组件。

13、较优的,所述两套换热器部件之间的锐角为46°

14、较优的,所述换热器包括设于顶部纵向两侧的横梁、端部横梁以及两端的盖板;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封闭的端片,所述的端片上设有螺孔;对应的端部横梁以及盖板两侧均设有螺孔,通过螺栓将所述的盖板与所述端部横梁及横梁连接。

15、本专利技术将传统换热器部件的分气管由下端进气结构改为由分气管的中部连通进气。而将整台换热器的输气总管组件改为对称设置结构,由一条输气总管与横向设置的连接进气管的中部连通,而连接进气管又各自连通左右设置分气管段。通过输气总管一路进气左右分气进入分气管。即通过一连接进气管与分气管的相交连通进气。使得一路进气成为上下两路分气进入换热器组件,通过精确计算确定连接进气管相交进气口的位置,便可保证进入换热器组件各弯管中的冷媒流量均匀,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外,优化换热器的连接结构,节省钣金件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气管组件,包括分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进气管,该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相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3/5—7/10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2/3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为中间相交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管底部设有与连接输气总管连通的回油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的分气管相交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上设置的分流细管在分气管的同一母线上,而在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的另一条母线上设有错位分流细管。

8.一种输气总管组件,包括一对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分气管组件中的连接进气管对接连通,一输气总管与所述连接进气管相交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气总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气总管与所述对接后的连接进气管的中间相交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气总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气总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的连接进气管相交连通。

11.一种换热器,包括两套成V形设置的换热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套换热器部件之间设有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输气总管组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套换热器部件之间的锐角为46°。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包括设于顶部纵向两侧的横梁、端部横梁以及两端的盖板;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封闭的端片,所述端片上设有螺孔,对应的端部横梁以及盖板两侧均设有螺孔,通过螺栓将所述盖板与所述端部横梁及横梁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气管组件,包括分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进气管,该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相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3/5—7/10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横向相交连通的位置为该分气管的底部至管长的2/3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与所述分气管为中间相交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管底部设有与连接输气总管连通的回油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进气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的分气管相交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上设置的分流细管在分气管的同一母线上,而在所述三通管两侧的分气管的另一条母线上设有错位分流细管。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明胜黄洪乐陈金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