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668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包括进气道本体,所述进气道本体的表面安装有保护组件,所述进气道本体的内腔安装有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内腔安装有第二连接层。本技术通过保护罩、连接杆、压板、限位板、弹簧和支撑架进行配合,具备可以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功能的优点,在进气道掉落地面或受到外力碰撞时,可以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使进气道不容易损坏,提高了防护的效果;通过耐磨层、外隔音层、防水层、内隔音层和耐腐蚀层进行配合,具备隔音耐磨功能的优点,减小了实验时进气道产生的噪音,不会造成噪音污染,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航空,具体为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


技术介绍

1、空气喷气发动机所需空气的进口和通道,进气道不仅供给发动机一定流量的空气,而且进气流场要保证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在进行动力实验时,需要用到进气道模型。

2、但是现有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较为明显的就是在进行实验时,不具备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的功能,在进气道掉落地面或受到外力碰撞时,容易导致进气道损坏,影响进气道的使用寿命,而且现有装置不具备隔音耐磨的功能,在进行实验时会有较大的噪音产生,容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也容易被磨坏,使进气道的寿命使用寿命降低。

3、因此,专利技术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具备可以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的功能和隔音耐磨功能的优点,解决了不具备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功能,不具备隔音耐磨功能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包括进气道本体,所述进气道本体的表面安装有保护组件,所述进气道本体的内腔安装有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内腔安装有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内腔安装有第三连接层。

3、优选的,所述保护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气道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表面贯穿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所述连接杆远离限位板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保护罩,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固定套设有压板,所述连接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的表面和压板的表面焊接。

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表面与进气道本体的内壁焊接,所述耐磨层的内腔热熔连接有外隔音层,所述防水层的表面与外隔音层的内腔焊接。

5、优选的,所述耐磨层为耐磨钢材料制成,所述外隔音层为泡沫铝材料制成,所述防水层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

6、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耐高温层,所述耐高温层的表面与防水层的内腔焊接,所述耐高温层的内腔焊接有隔热层,所述加强层的表面与隔热层的内腔焊接,所述耐高温层为四氧化三铁材料制成,所述隔热层为聚酰亚胺材料制成,所述加强层为合金材料制成。

7、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层包括内隔音层,所述内隔音层的表面与加强层的内腔焊接,所述内隔音层的内腔焊接有耐腐蚀层,所述内隔音层为高密度材料制成,所述耐腐蚀层为碳纤维材料制成。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9、1、本技术通过保护罩、连接杆、压板、限位板、弹簧和支撑架进行配合,具备可以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功能的优点,在进气道掉落地面或受到外力碰撞时,可以对进气道进行缓冲保护,使进气道不容易损坏,提高了防护的效果。

10、2、本技术通过耐磨层、外隔音层、防水层、内隔音层和耐腐蚀层进行配合,具备隔音耐磨功能的优点,减小了实验时进气道产生的噪音,不会造成噪音污染,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包括进气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本体(1)的表面安装有保护组件(2),所述进气道本体(1)的内腔安装有第一连接层(3),所述第一连接层(3)包括防水层(303),所述防水层(303)的内腔安装有第二连接层(4),所述第二连接层(4)包括加强层(401),所述加强层(401)的内腔安装有第三连接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组件(2)包括支撑架(206),所述支撑架(206)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气道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206)的表面贯穿设置有连接杆(202),所述连接杆(202)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204),所述连接杆(202)远离限位板(204)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保护罩(201),所述连接杆(202)的表面固定套设有压板(203),所述连接杆(202)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弹簧(205),所述弹簧(20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206)的表面和压板(203)的表面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3)包括耐磨层(301),所述耐磨层(301)的表面与进气道本体(1)的内壁焊接,所述耐磨层(301)的内腔热熔连接有外隔音层(302),所述防水层(303)的表面与外隔音层(302)的内腔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层(301)为耐磨钢材料制成,所述外隔音层(302)为泡沫铝材料制成,所述防水层(303)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层(4)包括耐高温层(403),所述耐高温层(403)的表面与防水层(303)的内腔焊接,所述耐高温层(403)的内腔焊接有隔热层(402),所述加强层(401)的表面与隔热层(402)的内腔焊接,所述耐高温层(403)为四氧化三铁材料制成,所述隔热层(402)为聚酰亚胺材料制成,所述加强层(401)为合金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层(5)包括内隔音层(501),所述内隔音层(501)的表面与加强层(401)的内腔焊接,所述内隔音层(501)的内腔焊接有耐腐蚀层(502),所述内隔音层(501)为高密度材料制成,所述耐腐蚀层(502)为碳纤维材料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包括进气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本体(1)的表面安装有保护组件(2),所述进气道本体(1)的内腔安装有第一连接层(3),所述第一连接层(3)包括防水层(303),所述防水层(303)的内腔安装有第二连接层(4),所述第二连接层(4)包括加强层(401),所述加强层(401)的内腔安装有第三连接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组件(2)包括支撑架(206),所述支撑架(206)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气道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206)的表面贯穿设置有连接杆(202),所述连接杆(202)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204),所述连接杆(202)远离限位板(204)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保护罩(201),所述连接杆(202)的表面固定套设有压板(203),所述连接杆(202)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弹簧(205),所述弹簧(20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206)的表面和压板(203)的表面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动力实验进气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3)包括耐磨层(301),所述耐磨层(301)的表面与进气道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平谢崇滔石银徐登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国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