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572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涉及水利和环保疏浚领域,包括:环保绞吸船,排淤端与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入端连接;除杂调节平台,一端与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出端连接,除杂调节平台包括双层滚筒筛和第一调节池;第二泵送系统,输入端与除杂调节平台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泵送系统的输出端与脱水减容平台的输入端连接;尾水处理平台,与脱水减容平台的排水口连接,尾水处理平台包括流动式生物膜池、沸石固定床和混凝沉淀池,尾水处理平台的排泥口与脱水减容平台的输入端连接;一体化控制系统,与环保绞吸船、除杂调节平台、脱水减容平台和尾水处理平台连接;该处理装置最终形成可搬运的泥饼和可排放的达标尾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和环保疏浚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垃圾进入河湖,这些污染物和垃圾的长期沉积不仅造成河道淤堵、影响库容,甚至破坏水体环境,形成黑臭水体,威胁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2、目前,生态清淤是解决河湖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去除污染底泥,减少内源污染物释放来改善水生态环境。由于受淤泥含水率和输送成本限制,清淤产生的大量底泥多以弃土形式堆填在清淤区域周边场地进行自然或人工脱水,需长时间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长距离输送泥浆过程中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且随着清淤地点的多发和复发,淤泥就近处理所需的土地资源逐渐变得紧缺。

3、为了解决清淤底泥就地处理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态清淤、淤泥脱水和尾水净化水上一体化施工工艺,使得处理后底泥直接形成泥饼满足外运,产生的尾水满足达标入湖要求,所有处理过程均在水上平台进行。公开号为cn10688445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清淤和同步淤泥脱水一体化施工工艺的方法,该方法将泥浆输送至岸边,采用筛分装置进行淤泥筛分脱水,产生的余水未经特殊处理直接排放。公开号为cn10226779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的方法,该方法进行的底泥脱水固化和余水净化工艺仍需上岸进行,并未彻底解决底泥长距离输送和处理占地问题,采用的底泥离心脱水技术能耗较高。综上所述,现今的清淤底泥脱水及尾水处理仍存在占用土地资源、可移动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b>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该处理装置能够实现对河湖底淤泥的低扰动清淤、泥浆中除杂调质、泥浆的脱水固化及尾水的净化处理等步骤,最终形成可搬运的泥饼和可排放的达标尾水。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包括:

3、环保绞吸船,排淤端与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4、除杂调节平台,一端与所述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除杂调节平台包括双层滚筒筛和第一调节池;

5、第二泵送系统,输入端与所述除杂调节平台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系统的输出端与脱水减容平台的输入端连接;

6、尾水处理平台,与所述脱水减容平台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尾水处理平台包括流动式生物膜池、沸石固定床和混凝沉淀池,所述尾水处理平台的排泥口与所述脱水减容平台的输入端连接;

7、一体化控制系统,与所述环保绞吸船、所述除杂调节平台、所述脱水减容平台和所述尾水处理平台连接。

8、可选地,所述双层滚筒筛包括筒体、第一层滚筒和第二层滚筒,所述第二层滚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层滚筒的外侧,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筒进端和滚筒出端,所述滚筒进端与所述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滚筒进端在所述筒体上居中设置,所述滚筒出端在所述筒体的边缘处。

9、可选地,所述第一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30~35mm,所述第二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8~12mm,所述滚筒出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池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池中设置有絮凝剂添加口。

10、可选地,所述脱水减容平台包括板框压滤机和第二调节池,所述板框压滤机和所述第一调节池分别设置有两套。

11、可选地,所述板框压滤机的一个工作周期为66mm,其中包括进浆时间30min、压榨时间30min和卸料6min。

12、可选地,所述环保绞吸船上设置有绞刀。

13、可选地,所述混凝沉淀池中设置有复合机添加口。

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工艺,利用上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5、利用所述环保绞吸船对湖底进行扰动清淤,将清淤产生的泥浆输送至所述除杂调节平台;

16、利用所述双层滚筒筛对泥浆进行除杂,除杂后的泥浆输送至所述第一调节池进行絮凝、浓缩沉淀;

17、将浓缩后泥浆输送至所述脱水减容平台,产生的泥饼通过运泥船运走,产生的尾水输送至所述尾水处理平台,所述尾水处理平台产生的浓缩污泥返回至所述脱水减容平台。

18、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池在絮凝沉淀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输送至所述尾水处理平台。

19、可选地,在所述尾水处理平台中,经过所述流动式生物膜池后的尾水氨氮达标时,可直接排放入湖,经过所述流动式生物膜池后的尾水氨氮不达标时,还需经过所述沸石固定床后,再进入所述混凝沉淀池进行处理。

2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其有益效果在于:

21、1、该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集成了生态清淤、底泥脱水减容及尾水处理的平台,避免了上岸处理土地产生的占用问题,同时减少了泥浆和远距离输送,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

22、2、该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中,在第一调节池和混凝沉淀池中所添加的絮凝剂,均为工业副产品,成本较低,这样能够降低了处理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风险。

23、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滚筒筛包括筒体、第一层滚筒和第二层滚筒,所述第二层滚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层滚筒的外侧,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筒进端和滚筒出端,所述滚筒进端与所述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滚筒进端在所述筒体上居中设置,所述滚筒出端在所述筒体的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30~35mm,所述第二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8~12mm,所述滚筒出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池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池中设置有絮凝剂添加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减容平台包括板框压滤机和第二调节池,所述板框压滤机和所述第一调节池分别设置有两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框压滤机的一个工作周期为66mm,其中包括进浆时间30min、压榨时间30min和卸料6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绞吸船上设置有绞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池中设置有复合机添加口。

8.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工艺,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池在絮凝沉淀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输送至所述尾水处理平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尾水处理平台中,经过所述流动式生物膜池后的尾水氨氮达标时,可直接排放入湖,经过所述流动式生物膜池后的尾水氨氮不达标时,还需经过所述沸石固定床后,再进入所述混凝沉淀池进行处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滚筒筛包括筒体、第一层滚筒和第二层滚筒,所述第二层滚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层滚筒的外侧,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筒进端和滚筒出端,所述滚筒进端与所述第一泵送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滚筒进端在所述筒体上居中设置,所述滚筒出端在所述筒体的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30~35mm,所述第二层滚筒的网眼直径为8~12mm,所述滚筒出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池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池中设置有絮凝剂添加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减容平台包括板框压滤机和第二调节池,所述板框压滤机和所述第一调节池分别设置有两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水上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董道武张有锁李大伟张磊李彦君辛永涛姚炳光李艳玲张浩张路生郭喜亮杨正军郭志勇郑选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苏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