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4809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3
本技术提供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中左右吊架均竖向设置且左右相互间隔设置,上下支撑杆均水平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上下相互间隔设置,下支撑杆位于左右吊架下端之间并分别连接左右吊架下端,上支撑杆位于左右吊架之间,上支撑杆的左右端分别竖向可移动设置在左右吊架中,减震器竖向设置并位于上下支撑杆之间且分别连接上下支撑杆,减震器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减震器左右相互间隔设置,上支撑杆用于在其上支撑均水平设置并均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左右相互间隔设置的多根管道,左右吊架均用于固定至建筑主体结构。本技术安装位置灵活,方便通行和检修,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涉及管道减振支吊架,具体是指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


技术介绍

1、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

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管道减振支吊架,一般压力较大、振动较大的管道,常需要进行减振,管道支吊架往往采用管道减振支吊架,例如机房和地下室管道多为系统主管道,尺寸较大且管道密集,需要设置管道减振支吊架,传统的管道减振支吊架使用落地形式,因管道较多,且压力较大,且落地点需要在受力梁等处,位置受限,导致落地管道减振支吊架常常在通行或检修通道上,不便于后期维修维护和满足通行要求,不利于美观要求,且机房和地下室一般管道安装高度较高,为保证落地管道减振支吊架稳定传力和自身稳定性,落地管道减振支吊架竖向支撑往往规格较大,造成钢材的浪费。

3、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管道减振支吊架,其安装位置灵活,方便通行和检修,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安装位置灵活,方便通行和检修,节约材料,降低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点是,包括左吊架、右吊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减震器,其中:

4、所述左吊架和所述右吊架均竖向设置且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均水平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上下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下支撑杆位于所述左吊架的下端和所述右吊架的下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吊架的下端和所述的右吊架的下端,所述上支撑杆位于所述左吊架和所述右吊架之间,所述上支撑杆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吊架和所述右吊架中,所述减震器竖向设置并位于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所述减震器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器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支撑杆用于在其上支撑均水平设置并均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左右相互间隔设置的多根管道,所述左吊架和所述右吊架均用于固定至建筑主体结构。

5、较佳地,所述减震器是弹簧减震器。

6、较佳地,所述减震器的数目为5个。

7、较佳地,所述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还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均水平设置并上下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固定板位于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减震器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的减震器的上端,所述下固定板位于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所述上固定板的数目和所述下固定板的数目均与所述的减震器的数目相同,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和所述减震器一一对应设置。

8、较佳地,所述左吊架的右侧面竖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的上支撑杆的左端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下支撑杆的左端位于所述左滑槽的下端中并连接所述的左滑槽的下端。

9、更佳地,所述左吊架包括左前立杆、左前固定板、左前固定件、左中立杆、左后立杆、左后固定板和左后固定件,所述左前立杆、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均竖向设置,所述左前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中立杆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所述左滑槽设置在所述左中立杆的右侧面中,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上端,所述左前固定件和所述左后固定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前并抵靠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前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后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后并抵靠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后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前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左吊架还包括左前连杆和左后连杆,所述左前连杆和所述左后连杆均水平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前连杆位于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中立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中立杆,所述左后连杆位于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

11、较佳地,所述右吊架的左侧面竖向设置有右滑槽,所述的上支撑杆的右端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滑槽中,所述下支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右滑槽的下端中并连接所述的右滑槽的下端。

12、更佳地,所述右吊架包括右前立杆、右前固定板、右前固定件、右中立杆、右后立杆、右后固定板和右后固定件,所述右前立杆、所述右中立杆和所述右后立杆均竖向设置,所述右前立杆和所述右后立杆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右中立杆位于所述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右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的右后立杆的下部,所述右滑槽设置在所述右中立杆的左侧面中,所述右前固定板和所述右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右前固定板和所述右后固定板均位于所述右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右后立杆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的右后立杆的上端,所述右前固定件和所述右后固定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右前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右前固定板之前并抵靠所述右前固定板,所述右前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右前固定板,所述右前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前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右前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右前固定板之后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所述右后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右后固定板之后并抵靠所述右后固定板,所述右后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右后固定板,所述右后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后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右后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右后固定板之前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

13、更进一步地,所述右吊架还包括右前连杆和右后连杆,所述右前连杆和所述右后连杆均水平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右前连杆位于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右中立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右中立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吊架、右吊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减震器,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是弹簧减震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数目为5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还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均水平设置并上下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固定板位于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减震器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的减震器的上端,所述下固定板位于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所述上固定板的数目和所述下固定板的数目均与所述的减震器的数目相同,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和所述减震器一一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架的右侧面竖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的上支撑杆的左端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下支撑杆的左端位于所述左滑槽的下端中并连接所述的左滑槽的下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架包括左前立杆、左前固定板、左前固定件、左中立杆、左后立杆、左后固定板和左后固定件,所述左前立杆、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均竖向设置,所述左前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中立杆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所述左滑槽设置在所述左中立杆的右侧面中,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上端,所述左前固定件和所述左后固定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前并抵靠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前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后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后并抵靠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后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前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架还包括左前连杆和左后连杆,所述左前连杆和所述左后连杆均水平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前连杆位于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中立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中立杆,所述左后连杆位于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吊架的左侧面竖向设置有右滑槽,所述的上支撑杆的右端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滑槽中,所述下支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右滑槽的下端中并连接所述的右滑槽的下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吊架包括右前立杆、右前固定板、右前固定件、右中立杆、右后立杆、右后固定板和右后固定件,所述右前立杆、所述右中立杆和所述右后立杆均竖向设置,所述右前立杆和所述右后立杆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右中立杆位于所述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右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的右后立杆的下部,所述右滑槽设置在所述右中立杆的左侧面中,所述右前固定板和所述右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右前固定板和所述右后固定板均位于所述右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右后立杆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右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的右后立杆的上端,所述右前固定件和所述右后固定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右前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右前固定板之前并抵靠所述右前固定板,所述右前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右前固定板,所述右前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前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右前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右前固定板之后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所述右后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右后固定板之后并抵靠所述右后固定板,所述右后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右后固定板,所述右后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后并抵靠所述建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吊架、右吊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减震器,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是弹簧减震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数目为5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还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均水平设置并上下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固定板位于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减震器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的减震器的上端,所述下固定板位于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下支撑杆,所述上固定板的数目和所述下固定板的数目均与所述的减震器的数目相同,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和所述减震器一一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架的右侧面竖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的上支撑杆的左端竖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下支撑杆的左端位于所述左滑槽的下端中并连接所述的左滑槽的下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式自限位多管道减振联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架包括左前立杆、左前固定板、左前固定件、左中立杆、左后立杆、左后固定板和左后固定件,所述左前立杆、所述左中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均竖向设置,所述左前立杆和所述左后立杆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中立杆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下部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下部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下部,所述左滑槽设置在所述左中立杆的右侧面中,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前固定板和所述左后固定板均位于所述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左后立杆的上端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的左前立杆的上端和所述的左后立杆的上端,所述左前固定件和所述左后固定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前并抵靠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前固定板,所述左前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前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前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前固定板之后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中,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后并抵靠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件的中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后固定板,所述左后固定板用于位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后并抵靠所述建筑主体结构,所述左后固定件的前端位于所述左后固定板之前并用于插接在所述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松杨昌瑞刘海玉吴斌牛正清邓曦王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