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4769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航运技术领域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登乘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支撑架(7)、横轴(8)、异形连杆结构(9)、连杆Ⅰ(10)、连杆Ⅱ(11)、眼板Ⅰ(12)、角度传感器(13)、角度采集器(14)、控制中心(15)、马达电机(16);角度限位连杆机构包括联轴衬套(17)、转盘(18)、托盘(19)、滚动轴承圈(20)、连杆Ⅲ(21)、双眼板座(22);支撑架(7)通过横轴(8)活动连接异形连杆结构(9),异形连杆结构(9)一端通过连杆Ⅰ(10)连接码头梯主体(4)上的眼板Ⅰ(12),异形连杆结构(9)另一端通过连杆Ⅱ(11)连接双眼板座(2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码头梯的自适应性、操作便捷性、安全性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航运,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当前航运业务中,码头梯作为关键设备,在人员登离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码头梯的使用仍然受到一些限制,特别是在角度调整方面。传统码头梯需要手动进行高度调整,这不仅费时且操作繁琐,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差,从而降低了操作效率。现有技术的缺陷:首先,传统的船用码头梯在高度调整方面存在显著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需要人工进行高度调整,这不仅操作繁琐,还容易造成误差,从而影响登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高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手动调整往往不够灵活,导致操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现有技术在操作安全性方面存在局限性。传统的手动调整方式可能因为不稳定性或夹指等原因,造成操作者和船舶的安全风险。虽然某些现有技术尝试在安全性方面进行改进,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此外,现有技术在适应性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技术利用液压系统或电动机实现高度调整,但其适应范围可能受到限制。这导致码头梯无法满足不同船舶登陆平台的高度变化需求,进一步影响了操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最后,现有技术在操作效率方面有待提高。由于手动调整的需要,操作过程可能变得耗时,影响了码头梯的使用效率。即使某些现有技术尝试自动化高度调整,但操作效率仍然不够高,无法满足人员从码头迅速登离船舶的需求。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在船用码头梯的高度调整、操作安全性、适应性和操作效率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缺陷。

2、现有技术中有名称为“变位式码头梯”、公开号为“cn105270570a”的技术,该技术包括扶手、竖栏杆、连杆、把柄、桩柱和梯子。所述扶手、梯子和竖栏杆铰连接成似平行四连杆机构的码头梯架,朝船体方向外伸的扶手搭接把柄,顺扶手外伸的把柄悬臂端设有配重块,在把柄另一端朝下拐角铰连接连杆,下垂的连杆与右边竖栏杆相邻且平行相间,连杆底端与梯子铰连接。所述桩柱垂直固定连接在船舷甲板上,在桩柱顶端和相距船舷甲板h处分别设有眼板,码头梯架中的扶手和梯子朝向船体一端与桩柱上预留眼板铰连接,构成码头梯架以桩柱上的眼板为中心,相对船舷甲板上下摆动结构,其摆角α=-300°~300°。本专利技术摆角范围大,可满足码头梯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平稳架设。然而,该技术没有涉及本申请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引入梯长补偿机构、登乘角度调整机构和角度限位连杆机构,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码头梯的自适应性、操作便捷性、安全性和效率,从而为航运业务带来全面的改进和提升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

2、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登乘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支撑架、横轴、异形连杆结构、连杆ⅰ、连杆ⅱ、眼板ⅰ、角度传感器、角度采集器、控制中心、马达电机;角度限位连杆机构包括联轴衬套、转盘、托盘、滚动轴承圈、连杆ⅲ、双眼板座;支撑架通过横轴活动连接异形连杆结构,异形连杆结构一端通过连杆ⅰ连接码头梯主体上的眼板ⅰ,异形连杆结构另一端通过连杆ⅱ连接双眼板座,双眼板座活动设置在搭乘小车的限位槽中;支撑架上设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连接角度采集器,角度采集器连接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连接马达电机,电机马达位于搭乘小车上。

4、所述的搭乘小车上设置支柱,支柱上部设置平台,平台一侧设置登离船短梯,平台另一侧设置码头梯主体,码头梯主体搭靠在平台的导滚轮。

5、所述的马达电机设置为能够通过联轴衬套带动托盘在滚动轴承圈上按指定角度转动的结构,托盘在滚动轴承圈上按指定角度转动时带动转盘转动,转盘转动时通过连杆ⅲ带动双眼板座在搭乘小车的限位槽中水平移动。

6、所述的码头梯主体底端设置梯长补偿机构,梯长补偿机构包含梯侧外廓拦板、顶推板、顶推油缸、眼板ⅲ、眼板ⅳ、发射天线、补偿控制单元、油泵、顶推机构平台、高度传感器、滚轮。

7、所述的梯长补偿机构的梯侧外廓栏板与码头梯本体连接,梯侧外廓栏板尾部设有滚轮,梯侧外廓栏板在码头梯延伸段首部焊接有顶推板,顶推板上的眼板ⅲ连接顶推油缸,与梯长补偿机构连接的码头梯主体靠尾端设置顶推机构平台,顶推机构平台包括发射天线、补偿控制单元、油泵、高度传感器。

8、所述的双眼座板在搭乘小车的限位槽中的初始位置(右端)设置对应码头梯最大操作角度的结构,双眼座板在搭乘小车的限位槽中的终端位置(左端)设置对应码头梯最小操作角度的结构。

9、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一是:当角度传感器探测到接近最大操作角度时,自动触发报警,发射天线接收信号传送给补偿控制单元,启动油泵,顶推油缸以使得梯长补偿机构加长码头梯,避免登乘角度过大引发安全事故。

10、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二是:当梯长长度不够时,补偿控制单元中的高度传感器探测与码头地面的高度差,经发射天线将信号发送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经发射天线将码头梯补偿长度反馈给补偿控制单元,启动油泵,顶推油缸以使得梯长补偿机构搭接到码头地面。

11、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三是:当码头梯的操作角度小于最小操作角度时,补偿控制单元将收回顶推油缸,以调整角度,保证人员登离时脚踩踏步的接触面积充足。

12、所述的异形连杆结构为v字形结构,支柱为工字钢。

13、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1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1.高度自适应性:引入了智能化的梯长补偿机构,能够实时感知船舶与码头高度差,通过自动调整梯长,确保码头梯始终与地面平齐。相比传统方法,不再需要手动调整梯长,大幅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效率。2.角度自动调整:登乘角度调整机构通过角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操作角度,与控制中心及马达电机结合,实现自动调整梯长。人员无需干预,系统根据实际操作角度自动调整,确保登乘角度始终在安全舒适范围内。3.操作安全性提升:引入角度限位连杆机构,确保登乘角度不超过最大设计操作角度,有效避免登乘角度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4.智能化控制:通过角度传感器、控制中心和马达电机的结合,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自动的梯长和登乘角度调整,提升了码头梯的自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风险。5.适应不同高度差: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船舶与码头高度差的变化,自动调整梯长,使得码头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船舶平台,增强了梯的适应性和多样性。6.提升操作效率:自动调整梯长和登乘角度,不仅减少了操作人员工作量,还缩短了登乘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7.用户体验优化:本专利技术强调智能化调整和操作的便捷性,使得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和轻松,提升了乘客登乘撤离船舶的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搭乘小车(1)、平台(2)、登离船短梯(3)、码头梯主体(4)、导滚轮(5)、登乘角度调整机构、角度限位连杆机构、梯长补偿机构,登乘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支撑架(7)、横轴(8)、异形连杆结构(9)、连杆Ⅰ(10)、连杆Ⅱ(11)、眼板Ⅰ(12)、角度传感器(13)、角度采集器(14)、控制中心(15)、马达电机(16);角度限位连杆机构包括联轴衬套(17)、转盘(18)、托盘(19)、滚动轴承圈(20)、连杆Ⅲ(21)、双眼板座(22);码头梯主体(4)底端设置梯长补偿机构,梯长补偿机构包含梯侧外廓拦板(23)、顶推板(24)、顶推油缸(25)、眼板Ⅲ(26)、眼板Ⅳ(27)、发射天线(28)、补偿控制单元(29)、油泵(30)、顶推机构平台(31)、高度传感器(32)、滚轮(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乘小车(1)上的支撑架(7)设有横轴(8)使异形连杆结构(9)转动,异形连杆结构(9)一端通过连杆Ⅰ(10)连接码头梯主体(4)上的眼板Ⅰ(12),异形连杆结构(9)另一端通过连杆Ⅱ(11)连接双眼板座(22),双眼板座(22)可在搭乘小车(1)的限位槽中限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7)上设有角度传感器(13),角度传感器(13)连接角度采集器(14),角度采集器(14)连接控制中心(15),控制中心(15)连接马达电机(16),电机马达(16)位于搭乘小车(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乘小车(1)上设置支柱(6),支柱(6)上部设置平台(2),平台(2)一侧设置登离船短梯(3),平台(2)另一侧设置码头梯主体(4),码头梯主体(4)搭靠在平台(2)的导滚轮(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达电机(16)设置为能够通过联轴衬套(17)带动托盘(19)在滚动轴承圈(20)上按指定角度转动的结构,托盘(19)在滚动轴承圈(20)上按指定角度转动时带动转盘(18)转动,转盘(18)转动时通过连杆Ⅲ(21)带动双眼板座(22)在搭乘小车(1)的限位槽中水平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梯长补偿机构的梯侧外廓栏板(23)与码头梯本体(4)连接,梯侧外廓栏板(23)尾部设有滚轮(33),梯侧外廓栏板(23)在码头梯延伸段首部焊接有顶推板(24),顶推板(24)上的眼板Ⅲ(26)连接顶推油缸(25),与梯长补偿机构连接的码头梯主体(4)靠尾端设置顶推机构平台(31),顶推机构平台(31)包括发射天线(28)、补偿控制单元(29)、油泵(30)、高度传感器(3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眼座板(22)在搭乘小车(1)的限位槽中的初始位置设置对应码头梯最大操作角度的结构,双眼座板(22)在搭乘小车(1)的限位槽中的终端位置设置对应码头梯最小操作角度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一是:当角度传感器(13)探测到接近最大操作角度时,自动触发报警,发射天线(28)接收信号传送给补偿控制单元(29),启动油泵(30),顶推油缸(25)以使得梯长补偿机构加长码头梯,避免登乘角度过大引发安全事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二是:当梯长长度不够时,补偿控制单元(29)中的高度传感器(32)探测与码头地面的高度差,经发射天线(28)将信号发送给控制中心(15),控制中心(15)经发射天线(28)将码头梯补偿长度反馈给补偿控制单元(29),启动油泵(30),顶推油缸(25)以使得梯长补偿机构搭接到码头地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状态三是:当码头梯的操作角度小于最小操作角度时,补偿控制单元(29)将收回顶推油缸(25),以调整角度,保证人员登离时脚踩踏步的接触面积充足。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搭乘小车(1)、平台(2)、登离船短梯(3)、码头梯主体(4)、导滚轮(5)、登乘角度调整机构、角度限位连杆机构、梯长补偿机构,登乘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支撑架(7)、横轴(8)、异形连杆结构(9)、连杆ⅰ(10)、连杆ⅱ(11)、眼板ⅰ(12)、角度传感器(13)、角度采集器(14)、控制中心(15)、马达电机(16);角度限位连杆机构包括联轴衬套(17)、转盘(18)、托盘(19)、滚动轴承圈(20)、连杆ⅲ(21)、双眼板座(22);码头梯主体(4)底端设置梯长补偿机构,梯长补偿机构包含梯侧外廓拦板(23)、顶推板(24)、顶推油缸(25)、眼板ⅲ(26)、眼板ⅳ(27)、发射天线(28)、补偿控制单元(29)、油泵(30)、顶推机构平台(31)、高度传感器(32)、滚轮(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乘小车(1)上的支撑架(7)设有横轴(8)使异形连杆结构(9)转动,异形连杆结构(9)一端通过连杆ⅰ(10)连接码头梯主体(4)上的眼板ⅰ(12),异形连杆结构(9)另一端通过连杆ⅱ(11)连接双眼板座(22),双眼板座(22)可在搭乘小车(1)的限位槽中限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7)上设有角度传感器(13),角度传感器(13)连接角度采集器(14),角度采集器(14)连接控制中心(15),控制中心(15)连接马达电机(16),电机马达(16)位于搭乘小车(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乘小车(1)上设置支柱(6),支柱(6)上部设置平台(2),平台(2)一侧设置登离船短梯(3),平台(2)另一侧设置码头梯主体(4),码头梯主体(4)搭靠在平台(2)的导滚轮(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自适应性的码头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达电机(16)设置为能够通过联轴衬套(17)带动托盘(19)在滚动轴承圈(20)上按指定角度转动的结构,托盘(19)在滚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澄顺芮晓松周金山王祥先管乐乐杨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