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短肢悬挑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短肢悬挑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1240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该短肢悬挑脚手架设置于建筑外墙上,包括悬挑梁、预埋件、可调拉杆、挂耳、脚手架、可调定位桩以及支撑杆;悬挑梁的一端通过预埋件垂直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悬挑梁的顶面突出设置有耳板;可调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耳板,可调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通过挂耳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挂耳位于悬挑梁的上方;支撑杆的一端连接至悬挑梁的底面,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且支撑杆位于悬挑梁的下方;脚手架通过可调定位桩可拆卸地连接至悬挑梁的顶面。其能够在提高施工灵活度的同时保证悬挑梁与建筑外墙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施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外墙施工,尤其涉及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建筑外墙完成施工后,往往需要对建筑外墙的外立面防护层、幕墙框架以及玻璃进行进一步的安装。在一些情况中,对建筑外墙的进一步施工需要从建筑外墙的半高处开始架设悬挑脚手架,以对该半高处上方的建筑外墙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在搭设脚手架时,需要采用悬挑梁的方式来支撑脚手架,并使得脚手架与建筑外墙之间具备一定间距以保证顺利施工。现有的悬挑梁的顶端还会安装拉杆,拉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悬挑梁的顶端和建筑外墙上,拉杆的存在使得悬挑梁的安装更加稳定。然而,现有的悬挑梁所依靠的拉杆与外墙和悬挑梁的连接为刚性连接,拉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而准确地提供拉力以防止悬挑梁断裂,且拉杆与建筑外墙和悬挑梁的刚性连接也使得拉杆容易发生形变。此外,脚手架一旦与悬挑梁连接,其拆卸和调整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步骤和时间。进而,现有的悬挑脚手架导致悬挑梁与外墙之间的连接不够可靠,且搭建脚手架的灵活度不高,工人在脚手架上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且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法中悬挑梁与建筑外墙之间的连接不够稳固,同时,为悬挑梁提供拉力的拉杆与悬挑连之间为刚性连接,拉杆容易发生形变进而导致拉力失效,进而产生悬挑梁断裂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其设置于建筑外墙上,包括悬挑梁、预埋件、可调拉杆、挂耳、脚手架、可调定位桩以及支撑杆;所述悬挑梁的一端通过所述预埋件垂直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悬挑梁的顶面突出设置有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通过所述挂耳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挂耳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底面,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且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所述脚手架通过所述可调定位桩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顶面。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板包括第一耳板以及第二耳板;所述挂耳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挂接部以及第二挂接部;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杆以及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耳板以及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耳板以及所述第二挂接部。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耳还包括固定插销、第一穿插部、第二穿插部以及第三穿插部;所述第一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二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一穿插部与所述第二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穿插部与所述第三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挂接部;所述固定插销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穿插部、第一弯钩部、第二穿插部、第二弯钩部以及第二穿插部。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拉杆包括上拉杆、下拉杆以及转接件;所述上拉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所述上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接部、调节套以及第二拉接部;所述第一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一丝杆,所述第二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调节套的一端相螺接,所述第二丝杆与所述调节套的另一端相螺接;所述调节套套接至所述第一丝杆以及所述第二丝杆的外侧;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调定位桩包括插接管、定位板、限位槽以及卡接栓;所述悬挑梁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翼缘板以及下翼缘板,还包括位于上翼缘板与下翼缘板之间且与上翼缘板以及下翼缘板均垂直的腹板;所述上翼缘板位于所述悬挑梁的顶端;所述定位板的底面卡接至所述上翼缘板的顶面;所述插接管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顶面,且所述脚手架的底端套接至所述插接管的外侧;所述限位槽夹持在所述上翼缘板的一侧边缘,所述卡接栓可拆卸地夹持在所述上翼缘板的另一侧边缘,且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卡接栓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栓包括调节螺杆、卡接板以及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垂直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底面;所述卡接板套接至所述调节螺杆的外侧,且所述卡接板与所述上翼缘板以及所述定位板均平行;所述调节螺母螺接在所述调节螺杆上,且所述调节螺母抵接至所述卡接板的底面;所述调节螺母将所述卡接板抵接至所述上翼缘板的底面。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挑梁包括梁主体、连接板以及加固板;所述连接板连接至所述梁主体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梁主体相垂直;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预埋件贴合连接至建筑外墙;所述加固板同时连接至所述梁主体的底面以及所述连接板中朝向所述梁主体的端面,且所述加固板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梁主体的底面均垂直。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短肢悬挑脚手架还包括连墙杆;所述连墙杆设置于所述脚手架与建筑外墙之间;所述连墙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脚手架以及建筑外墙。

1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中的短肢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已预埋至建筑外墙内部并自建筑外墙侧壁突出的预埋件将悬挑梁安装至建筑外墙,并保持所述悬挑梁与地面相平行,且所述悬挑梁的一端贴合建筑外墙;将脚手架的底端通过可调定位桩安装至所述悬挑梁的顶端,并保持所述脚手架与所述悬挑梁垂直;将可调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已安装至建筑外墙的挂耳以及位于悬挑梁顶端的耳板,并将所述可调拉杆调节至拉紧受力状态;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底面以及建筑外墙。

12、基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短肢悬挑脚手架中脚手架通过可调定位桩与悬挑梁之间实施可拆卸的连接,使得施工人员可以高效地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对脚手架的位置进行调整,或者对脚手架进行拆除;同时,可调拉杆的两端与建筑外墙和悬挑梁之间分别都是可旋转的连接,在发生震动或者结构的略微形变时,可调拉杆可以自动调整姿态,防止发生形变,且可调拉杆的角度和拉力方向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调整,可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多种不同情况;此外,悬挑梁的底端设置了支撑杆,进一步提升了悬挑梁与建筑外墙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综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短肢悬挑脚手架能够在提高施工灵活度的同时保证悬挑梁与建筑外墙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施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设置于建筑外墙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梁、预埋件、可调拉杆、挂耳、脚手架、可调定位桩以及支撑杆;所述悬挑梁的一端通过所述预埋件垂直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悬挑梁的顶面突出设置有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通过所述挂耳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挂耳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底面,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且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所述脚手架通过所述可调定位桩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包括第一耳板以及第二耳板;所述挂耳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挂接部以及第二挂接部;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杆以及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耳板以及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耳板以及所述第二挂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还包括固定插销、第一穿插部、第二穿插部以及第三穿插部;所述第一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二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一穿插部与所述第二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穿插部与所述第三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挂接部;所述固定插销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穿插部、第一弯钩部、第二穿插部、第二弯钩部以及第二穿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拉杆包括上拉杆、下拉杆以及转接件;所述上拉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所述上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接部、调节套以及第二拉接部;所述第一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一丝杆,所述第二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调节套的一端相螺接,所述第二丝杆与所述调节套的另一端相螺接;所述调节套套接至所述第一丝杆以及所述第二丝杆的外侧;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定位桩包括插接管、定位板、限位槽以及卡接栓;所述悬挑梁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翼缘板以及下翼缘板,还包括位于上翼缘板与下翼缘板之间且与上翼缘板以及下翼缘板均垂直的腹板;所述上翼缘板位于所述悬挑梁的顶端;所述定位板的底面卡接至所述上翼缘板的顶面;所述插接管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顶面,且所述脚手架的底端套接至所述插接管的外侧;所述限位槽夹持在所述上翼缘板的一侧边缘,所述卡接栓可拆卸地夹持在所述上翼缘板的另一侧边缘,且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卡接栓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栓包括调节螺杆、卡接板以及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垂直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底面;所述卡接板套接至所述调节螺杆的外侧,且所述卡接板与所述上翼缘板以及所述定位板均平行;所述调节螺母螺接在所述调节螺杆上,且所述调节螺母抵接至所述卡接板的底面;所述调节螺母将所述卡接板抵接至所述上翼缘板的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梁包括梁主体、连接板以及加固板;所述连接板连接至所述梁主体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梁主体相垂直;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预埋件贴合连接至建筑外墙;所述加固板同时连接至所述梁主体的底面以及所述连接板中朝向所述梁主体的端面,且所述加固板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梁主体的底面均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墙杆;所述连墙杆设置于所述脚手架与建筑外墙之间;所述连墙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脚手架以及建筑外墙。

10.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肢悬挑脚手架,设置于建筑外墙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梁、预埋件、可调拉杆、挂耳、脚手架、可调定位桩以及支撑杆;所述悬挑梁的一端通过所述预埋件垂直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悬挑梁的顶面突出设置有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耳板,所述可调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通过所述挂耳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所述挂耳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底面,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至建筑外墙的侧壁,且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所述脚手架通过所述可调定位桩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悬挑梁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包括第一耳板以及第二耳板;所述挂耳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挂接部以及第二挂接部;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杆以及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耳板以及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耳板以及所述第二挂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还包括固定插销、第一穿插部、第二穿插部以及第三穿插部;所述第一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二拉杆中与所述挂耳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一穿插部与所述第二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二穿插部与所述第三穿插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挂接部;所述固定插销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穿插部、第一弯钩部、第二穿插部、第二弯钩部以及第二穿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拉杆包括上拉杆、下拉杆以及转接件;所述上拉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所述上拉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转接件,所述下拉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挂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肢悬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拉杆包括第一拉接部、调节套以及第二拉接部;所述第一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一丝杆,所述第二拉接部的一端设置为第二丝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康张羽顾兴海周铭嘹刘奔王松黄五郎许其武刘守业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