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0826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19
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该发声部包括壳体和麦克风,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壳体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麦克风位于容纳腔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其中,壳体还具有收音口,收音口与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在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和收音口位于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纵向中心面为经过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通过将泄压口和收音口设置于发声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使泄压口的朝向和收音口的朝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大,减小泄压口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的影响,有效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技术介绍

1、耳机为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将音频信号以振动的形式传导至用户的耳蜗,以使用户能够感知到耳机输出的音频,同时,耳机还能够通过拾音结构获取用户输出的语音,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电信号。相关的耳机的拾音结构容易获取到环境的噪音导致耳机的拾音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以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用于解决如何提高耳机的拾音效果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该耳机的发声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麦克风,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其中,所述壳体还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纵向中心面为经过所述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所述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3、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4、进一步地,所述发声部还包括发声件,所述发声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还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同一侧;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间隔设置,且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之间。

5、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声口靠近用户的耳道,所述泄压口远离所述耳道。

6、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收音口包括第一收音口和第二收音口,所述第一收音口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收音口和所述第二麦克风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所述泄压口,所述第二收音口靠近所述出声口。

7、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4毫米至6毫米之间。

8、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和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二收音口远离所述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一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嘴角。

9、进一步地,所述发声部还具有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用于形成导声空间,所述导声空间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导声空间与所述容纳腔内的其余空间隔离。

10、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所述隔离件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件具有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或,所述隔离件包括隔离壁,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突出,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壁的内壁环绕于所述收音口的外部和所述麦克风的外部,以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

11、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挂部,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电源部,与所述耳挂部的一端连接;上述的发声部,与所述耳挂部的所述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所述电源部获取电能。

12、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该发声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位于容纳腔内的麦克风,该麦克风能够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以获取外部的声音信号,其中,壳体具有与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的收音口,用于将容纳腔外部的声音信号传导至麦克风,壳体还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该泄压口用于维持容纳腔内的压力,在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和收音口位于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该纵向中心面为经过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可以理解为,将泄压口和收音口设置于发声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使泄压口的朝向和收音口的朝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大,且使泄压口和收音口相距较远的距离,从而减小泄压口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的影响,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还包括发声件,所述发声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还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声口靠近用户的耳道,所述泄压口远离所述耳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4毫米至6毫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和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还具有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用于形成导声空间,所述导声空间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导声空间与所述容纳腔内的其余空间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所述隔离件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件具有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

10.一种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还包括发声件,所述发声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还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声口靠近用户的耳道,所述泄压口远离所述耳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友蒋扬文李田田周志军陈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倍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