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内给电子体是ziegler-natta聚烯烃催化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氢调敏感性以及聚烯烃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常见的工业化催化剂中,内给电子体多数采用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提高,作为常用工业塑化剂的一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塑料制品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是欧盟reach法规在2019年对塑化剂采取了更严格的限制措施,该法案要求所有出口到欧盟的塑料制品,所含塑化剂含量由原来的每种不高于0.1%,提高到几种塑化剂的总含量不高于0.1%。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的国家标准gb/t 29498-2020用以规范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消费品中的使用来加以限制。因此,在开发新的聚烯烃ziegler-natta催化剂技术过程中,出于绿色、健康、环保等多方面的考虑,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催化剂已成为基本要求。目前,已开发出了各种新型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用于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常见的主要有二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组分中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且所述内给电子体为通式I所示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中,R2~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C1~C10烷基、C2~C15烯基、C6~C15的卤素取代或未取代芳香基、C4~C15的杂环基、卤素原子、烷氧基或含有氮原子的取代基;优选地,各自独立地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甲氧基、异丙醚基、叔丁醚基、苯基、卤苯基、萘基、联苯基、硝基、氨基、吡啶、噻吩或喹啉。
3.根据权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组分中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且所述内给电子体为通式i所示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中,r2~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c1~c10烷基、c2~c15烯基、c6~c15的卤素取代或未取代芳香基、c4~c15的杂环基、卤素原子、烷氧基或含有氮原子的取代基;优选地,各自独立地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甲氧基、异丙醚基、叔丁醚基、苯基、卤苯基、萘基、联苯基、硝基、氨基、吡啶、噻吩或喹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中,r6为-o-r7或-n-r8(-r9),其中r7、r8和r9各自独立地为氢、c1~c30烷基、c2~c30烯基、c6~c30的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基、c4~c30的杂环基、卤素原子、烷氧基或含有氮原子的取代基;优选的,r7、r8和r9各自独立地为氢、c1~c10烷基、c2~c15烯基、c6~c15的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基、c4~c15的杂环基、卤素原子、硝基、氨基或烷氧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基于催化剂组分的质量,所述催化剂组分中镁元素含量为1wt%-89.7wt%,钛元素含量为0.2wt%-20wt%,卤素含量为10wt%-80wt%,内给电子体含量为0.1wt%-30wt%;优选地,镁元素含量为10wt%-45wt%,钛元素含量为1.5wt%-10wt%,卤素含量为20wt%-45wt%,内给电子体含量为1wt%-15wt%;更优选地,镁元素含量为15wt%-25wt%,钛元素含量为2wt%-5wt%,卤素含量为30wt%-41wt%,内给电子体含量为5wt%-13wt%。。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所示化合物选自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3-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3-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3-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异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异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正丁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正丁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3-正丁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4-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4,6-三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4-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4-异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2,4-二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2,4,6-三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2-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苯基-6-(2-氯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氯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氯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3-氯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4-硝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2,4,6-三硝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甲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正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异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正丁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异丁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1-甲基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1-甲基丁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1-甲基戊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正戊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戊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正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异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正丁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异丁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正戊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甲基-6-异戊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乙基-6-正丙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6-甲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6-硝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5,6-二硝基-1h-苯并咪唑-1-羧酸甲酯、1,1’-羰基二(1h-苯并咪唑)、1,1’-羰基二(5-甲基-1h-苯并咪唑)、1,1’-羰基二(5-乙基-1h-苯并咪唑)、1,1’-羰基二(5-异丙基-1h-苯并咪唑)、1-苯基-1’-(1h-苯并咪唑基)-甲酮、1-(1h-咪唑基)-1’-(1h-苯并咪唑基)-甲酮、1-(5-甲基-1h-咪唑基)-1’-(1h-苯并咪唑基)-甲酮、1-(5-甲基-1h-咪唑基)-1’-(5-甲基-1h-苯并咪唑基)-甲酮、1-(2-乙基-3-甲基-1h-咪唑基)-1’-(1h-苯并咪唑基)-甲酮、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4-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2-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4,5-二(3-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4-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2-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3-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4-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2-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3-正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4-异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2-异丙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4-正丁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2-正丁基苯基)-1h-苯并咪唑-1-羧酰胺、n,n-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雄,蔡晓霞,庄庄,刘海涛,马吉星,李昌秀,胡建军,许景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