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转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628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中继转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和转接组件,绝缘壳体内部设有容置腔体;转接组件包括基台和转接端子,基台设置于容置腔体中,包括设有基面以及贯穿于基面的多个插槽;转接端子包括保持部、从保持部向两侧延伸出来的弹臂、以及设置于弹臂末端的接触部,转接端子整体插入安装于插槽中;在每一个转接端子中,接触部同方向地凸出于基面。该中继转接器在绝缘壳体的容置腔体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并且配置转接端子同向凸出设置的转接组件,可在其中的第一接口插接排线组件,第二接口便可插接线缆组件、排线组件或板端组件,其通用性好,便于不同组件的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包括该中继转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转接器和连接器的,尤其涉及一种中继转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1、在电子器件的ffc/fpc连接器中,多采用线对板连接器、线对线连接器或板对板连接器,这些连接器的接口较为单一,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中,接线端子还是以压接端子为主,在配置部件时,接线总成需要压接端子与ffc/fpc排线中间转接的部件,或者需要ffc/fpc排线与ffc/fpc排线中间转接的部件。

2、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转接连接器,该转接连接器适合用于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可平移的连接。该转接连接器包括具有表面的壳体,该表面包括开口和位于开口中的端子。端子设置为绕开口枢转,使得当转接器用于促成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耦合时,端子可以沿着第一平面平移,以适应沿着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第一方向的对准。该转接连接器通过端子平移从而对不同的连接器进行转接,在通用性上仍有待验证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转接器,其在绝缘壳体的容置腔体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并且配置转接端子同向凸出设置的转接组件,可在其中的第一接口插接排线组件,第二接口便可插接线缆组件、排线组件或板端组件,其通用性好,便于不同组件的连接。

2、本技术还提供了包括该中继转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4、中继转接器,包括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中的转接组件,

5、所述绝缘壳体,内部设有容置腔体;

6、所述转接组件,包括基台和转接端子,所述基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中,所述包括设有基面以及贯穿于所述基面的多个插槽;

7、所述转接端子包括保持部、从所述保持部向两侧延伸出来的弹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臂末端的接触部,所述转接端子整体插入安装于所述插槽中;在每一个转接端子中,所述接触部同方向地凸出于所述基面。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体包括分设于两端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的第一外接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或线缆组件的第二外接体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面包括互相背向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相邻的两个转接端子中,其中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一接触面凸出,另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接触面凸出。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转接端子的每一侧,均具有双弹臂和双接触部的结构。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基台在中部设有呈增厚状的固定座,所述插槽在水平面上贯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凸块插入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中,且所述第二凸块从所述固定座凸出。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设置为两个。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中继转接器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的第二外接体连接时,所述第二接口设置有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卡扣件,所述卡扣件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与外部安装基础卡扣连接。

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以上述的中继转接器,所述中继转接器在容置腔体中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外接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排线组件,所述第一外接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中继转接器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16、所述第二外接体包括第二排线组件和锁扣件,所述第二接口设置有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排线组件插接于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中,且由所述锁扣件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上;所述第二排线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另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以及上述的中继转接器,所述中继转接器在容置腔体中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外接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排线组件,所述第一外接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中继转接器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18、所述第二外接体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线缆组件,所述第二外接体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中继转接器连接,所述线缆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另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20、1、本技术提供的中继转接器,转接组件的转接端子通过在两侧设置同样的弹臂和转接端子,并同方向从基台的基面中凸出,可与外部的不同类型的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相连接,从而满足排线组件与排线组件、排线组件与线缆组件、排线组件与板端组件的转接要求,其通用性高,可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或其他电子设备装配领域。

21、2、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组件,通过中继转接器分别与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相接,在每一个连接结构中,转接端子具有双弹臂、双触点结构,可确保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中的转接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体包括分设于两端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的第一外接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或线缆组件的第二外接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面包括互相背向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相邻的两个转接端子中,其中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一接触面凸出,另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接触面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接端子的每一侧,均具有双弹臂和双接触部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基台在中部设有呈增厚状的固定座,所述插槽在水平面上贯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凸块插入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中,且所述第二凸块从所述固定座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设置为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继转接器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的第二外接体连接时,所述第二接口设置有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卡扣件,所述卡扣件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与外部安装基础卡扣连接。

9.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中继转接器,所述中继转接器在容置腔体中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外接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排线组件,所述第一外接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中继转接器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10.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接体和第二外接体,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中继转接器,所述中继转接器在容置腔体中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外接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排线组件,所述第一外接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中继转接器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侧的接触部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中的转接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体包括分设于两端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的第一外接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设置有排线组件或线缆组件的第二外接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面包括互相背向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相邻的两个转接端子中,其中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一接触面凸出,另一个转接端子的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接触面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接端子的每一侧,均具有双弹臂和双接触部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基台在中部设有呈增厚状的固定座,所述插槽在水平面上贯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凸块插入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中,且所述第二凸块从所述固定座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设置为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红陈汉城黄山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奥罗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