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料组件以及包含该上料组件的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528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18
本技术涉及硬脆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上料组件以及包含该上料组件的磨床,其中的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台组件,所述上料台组件上形成有能够承载工件的承载空间,工件能够被输送至所述承载空间;其中,所述承载空间能够将工件以至少一种姿态进行承载。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上料组件能够更好地如机械手、磨床等需要与上料组件对接的结构。基于包含夹爪组件的转运机构,可实现夹持于两个夹爪组件之间的工件在磨床的磨削工位、上料组件以及下料组件之间的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硬脆材料加工,具体提供一种上料组件以及包含该上料组件的磨床


技术介绍

1、对硬脆材料进行加工的设备通常包括截断机、开方机、磨床和切片机,以属于硬脆材料的工件为硅棒为例,其中,截断机主要用于通过如线切割等方式将较长的硅棒切为长度较短的硅棒(如通常为横截面为圆形的硅棒,简称圆棒),开方机主要用于通过如线切割等方式将圆棒切为横截面为矩形(如正方形)的硅棒(简称方棒,如该阶段的方棒未经过磨削加工,通常可以称作毛棒),磨床主要用于通过磨削作业使得毛棒的表面精度达标(如该阶段的方棒经磨削加工之后,表面精度达标,通常可以称作成品棒),切片机主要用于将成品棒通过如多线切割(线网切割)的方式获得待用的薄硅片。

2、其中,磨床主要包括卧式磨床和立式磨床,对于其中的卧式磨床而言,其结构通常包括上/下料装置、进给滑台装置以及磨削装置。对硅棒进行磨削作业的过程通常为:首先将开方后的硅棒(前述的毛棒)固定至上料装置,对硅棒的姿态进行初步调节后,将硅棒送达进给滑台装置的两个夹头之间,如两个夹头可以均为动夹头,或者两个夹头中的一个为动夹头而另一个为定夹头。通过进给滑台装置沿硅棒轴向(进给方向)的运动,将硅棒送达对应于磨削装置的位置。基于此,通过使磨削装置靠近硅棒并使硅棒沿进给方向往复运动,便可对硅棒的其中一组待磨削面或者一对棱边进行相应的磨削作业。之后,通过使硅棒旋转,从而转动至第二组待磨削面或者另一对棱边,以此类推,便可如前所述,通过磨床将毛棒加工为成品棒。

3、可以看出,目前的卧式磨床主要是以依赖于硅棒沿进给方向的往复运动来完成其磨削作业的。由于硅棒的往复运动需要较大的移动行程,对应于较大的移动行程的直线运行对硅棒磨削后的精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与直线运动向匹配的直线导轨的直线度对硅棒的精度影响较等大),这样的影响将会带来较大的磨削余量,硅棒的磨削精度不达标。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一种新的方案来改变或者调整目前的磨床加工方式。

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
技术介绍
的叙述方式只是结合专利技术人在构思以及涉及产品的思路引出来本技术,即:给出了可将本技术应用的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而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仅能够应用于该场景。如在本技术的场景中,磨床为卧式磨床,硅棒在卧式磨床的磨削区无需往复运动而采用磨削组件沿硅棒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相应地,需要提出一种硅棒的上料方式以更好地适配对应于该应用场景的磨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与能够实现在通过磨削组件对工件进行加工件期间采用硅棒不动而磨削组件往复运动的形式的磨床相适配的上料方式。

2、如通常的夹爪组件在将硅棒夹紧之后,无法再调整硅棒的状态,因此通常无法满足硅棒的轴线与磨床的磨削区域的夹头组件的轴线的同轴度,这将可能造成磨削余量大、磨削精度低的问题。在采用了本技术的上料组件的情形下,由于承载空间能够将工件以至少一种姿态进行承载,因此有望通过如倾斜上料的方式在夹爪组件夹紧硅棒的过程中即可实现了硅棒的对中,节省了节拍。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料组件,该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台组件,所述上料台组件上形成有能够承载工件的承载空间,工件能够被输送至所述承载空间;其中,所述承载空间能够将工件以至少一种姿态进行承载。

4、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上料组件能够更好地如机械手、磨床等需要与上料组件对接的结构进行接续。示例性地,可以根据与上料组件对接的如机械手上夹爪组件的夹置位的规格等,确定出能够与对应于夹置位的姿态。如可以通过人工或者借助于相应的机构等方式将其他位置的工件输送至承载空间。

5、可以理解的是,在姿态包括多种的情形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各个姿态的具体形式、姿态的个数以及不同姿态之间的切换方式等。如各个姿态之间的区别可以表现为:轴线位置不动工件可绕轴线转动;轴线位置的移动;转动与移动的结合;等。不同姿态之间的切换方式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上料台组件配置多个能够形成承载空间的承载部件,不同的承载部件具有能够承载不同姿态的工件,通过更换承载部件的方式便可使得上料台组件能够承载不同姿态的工件;为上料台组件配置一个或者多个可活动(如转动、移动以及二者的组合等)的部件,通过部件相对上料台组件的活动,从而通过部件之间的组合或者部件与上料台组价的组合形成对应于多种姿态的承载空间。

6、对于上述上料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台组件配置有上料台翻转组件,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形成有承载空间,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以翻转的方式设置于上料台组件从而能够将承载于其内的工件至少绕工件的轴线翻转设定的角度。

7、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多种姿态的可能的形式。

8、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可翻转的角度以及能够可靠的翻转的角度的个数以及与相应的角度对应的工件的姿态等,如角度节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0°、30°、45°、60°、75°、90°,工件可以停留在翻转范围内的任意一个角度或者从前述的多个角度中选择出的一个或者几个角度。

9、对于上述上料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姿态至少包括将水平放置的工件绕工件的轴线翻转45°的姿态。

10、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上料姿态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形式。

11、对于上述上料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上料台翻转支架,其以可翻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上料台组件,所述上料台翻转支架形成有所述承载空间。

12、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上料台翻转组件的可能的结构形式。

13、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上料台翻转支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于其内的承载空间的尺寸/结构形式、实现上料台翻转支架的翻转运动的方式,如可以通过人工翻转或者借助于驱动传动机构等实现上料台翻转支架翻转。

14、对于上述上料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上料台翻转驱动部件,其能够驱动所述上料台翻转支架相对所述上料台组件翻转。

15、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上料台翻转组件实现其翻转的可能的方式。

16、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上料台翻转支架实现其翻转运动所借助的具体的驱动部件的结构形式、个数、驱动传动原理及其在上料台翻转支架上的设置方式等。如可以通过电机等驱动部件与上料台翻转支架直接驱动连接的方式实现上料台翻转支架的翻转,也可以是驱动部件通过如齿轮齿条副、丝杠螺母机构等传动部件与上料台翻转支架间接驱动连接的方式实现上料台翻转支架的翻转。

17、对于上述上料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上料台翻转轴,所述上料台翻转驱动部件通过驱动所述上料台翻转轴带动所述上料台翻转支架相对所述上料台组件翻转。

18、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上料台驱动部件实现其与上料台翻转支架之间的驱动连接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组件配置有上料台翻转组件,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形成有承载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姿态至少包括将水平放置的工件绕工件的轴线翻转45°的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组件包括上料台框架,所述上料台框架上形成有上料台翻转轴安装空间,所述上料台翻转轴自由容纳于所述上料台翻转轴安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框架上设置有支撑座和/或导向座,所述上料台翻转轴能够穿设于所述支撑座和/或所述导向座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支架在其靠近工件的侧的至少一部上设置有具有缓冲功能的材料或者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储料台组件,放置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上的工件能够被输送至所述承载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和所述上料台组件之间设置有上料衔接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衔接组件包括过渡轮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轮包括第一过渡轮和第二过渡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和/或所述上料台组件的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过渡轮驱动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和/或所述上料台组件的驱动部件通过链传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过渡轮驱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工件在所述第一过渡轮上的运动方向观察,在所述第一过渡轮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过渡轮;并且/或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配置有上料储料台翻转组件,所述上料储料台翻转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翻转组件能够以可翻转的方式展开为能够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拼接的第一状态或者收起为不影响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的储料性能的第二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组件包括上料台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台基体的上料台传动机构,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设置于所述上料台基体,工件能够经所述上料台传动机构输送至所述上料台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包括上料储料台框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储料台框架的上料储料台传动机构,工件能够经所述上料储料台传动机构在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和所述上料台组件之间转运。

22.一种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料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组件配置有上料台翻转组件,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形成有承载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姿态至少包括将水平放置的工件绕工件的轴线翻转45°的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组件包括上料台框架,所述上料台框架上形成有上料台翻转轴安装空间,所述上料台翻转轴自由容纳于所述上料台翻转轴安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框架上设置有支撑座和/或导向座,所述上料台翻转轴能够穿设于所述支撑座和/或所述导向座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组件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翻转支架在其靠近工件的侧的至少一部上设置有具有缓冲功能的材料或者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储料台组件,放置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上的工件能够被输送至所述承载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台组件和所述上料台组件之间设置有上料衔接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衔接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杰徐公志王立张笑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