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1400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所述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体、多层复合电极、电致变色层、凝胶电解质层和透明电极;所述多层复合电极由第一透明半导体层/贵金属层/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属于化工材料合成和功能材料。


技术介绍

1、可变发射率材料是指可通过外界场(如电场、温度场等)的作用实现对发射率可控的材料,因而具备一定的与环境背景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实现目标的红外动态隐身。目前,研究较多的可变发射率材料主要有热致变色类与电致变色类两种,热致变色类主要有钙钛矿掺杂锰酸盐类和二氧化钒,电致变色类主要有三氧化钨(wo3)、聚苯胺(pani)以及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图1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当在低发射率电极层上施加电信号后,变发射率材料层会产生相应的发射率调节。与热致变色类相比,由于施加的电信号简单连续可控,从而可实现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连续调节,另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调节范围可达到0.1~0.8,远高于热致变色类。因此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已成为目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的研究热点,期望在下一代隐形飞机上采用这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此外,在航天器热控上,电致变发射率器件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由基尔霍夫定律以及吸收反射透过定律可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体、多层复合电极、电致变色层、凝胶电解质层和透明电极;所述多层复合电极由第一透明半导体层/贵金属层/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硅片基体、透明玻璃基体或金属基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半导体层和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的材质独立选自ITO、FTO和AZO中的一种;所述贵金属层的材质选自Ag、Au、Pt和Pd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体、多层复合电极、电致变色层、凝胶电解质层和透明电极;所述多层复合电极由第一透明半导体层/贵金属层/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硅片基体、透明玻璃基体或金属基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半导体层和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的材质独立选自ito、fto和azo中的一种;所述贵金属层的材质选自ag、au、pt和pd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半导体层的厚度为50~500 nm, 贵金属层的厚度为1~10 nm,第二透明半导体层的厚度为10~100 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材质选自wo3-x、v2o5、moo3、布鲁士蓝和tio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100~500 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的宽光谱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选自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纳米线中至少一种;所述透明电极的表面方阻为10~40ω/cm2,透过率≥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逊黄爱彬徐放季晓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