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1664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属于传导耳机技术领域,包括骨传导振子,还包括传振舱和辅助结构件,所述骨传导振子位于传振舱里面,耳机佩戴时传振舱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从而实现至少两种传导方式的混合传导;所述传振舱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处,混合传导耳机可以是入耳式也可以是半入耳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声音的多种方式传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传导耳机,尤其涉及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以往的耳机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气传导的方式,即空气振动传导到人耳鼓膜,到听小骨,到耳蜗的卵形窗,到耳蜗里面的淋巴液和纤毛细胞,到听觉神经的传递方式。

2、另外,骨传导方式因为其适合长时间舒适佩戴,隐私保密等因素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

3、气导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化为声波(振动信号)传至听神经。而骨传导扬声器则是电信号转化的声波(振动信号)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因此声波(振动信号)的传递介质不同。

4、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实现较为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

5、现有的骨传导耳机最常见的是后挂式的骨传导耳机,骨传导振动部位绝大多数选择在髁骨位置。这个位置,振动的传导路径为:耳机头振动,通过人体颅骨,振动传导到耳蜗,耳蜗振动,振动耳蜗里面的淋巴液和纤毛细胞,激发听觉神经产生听觉。这种方式是纯硬骨传导的路径。

6、骨传导耳机一般具有下面优势:利用骨传导技术受话,紧贴骨头,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佩戴使用时开放双耳,不堵塞耳朵,解决了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不适感。同时,也避免了戴耳机运动时耳内出汗带来的一系列卫生和健康问题。因为开放双耳,因此一般不伤害鼓膜。骨传导耳机十分适合用来运动使用。开放双耳也保证了危险场景下耳机使用的可能性,因为使用耳机的同时也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使用更加安全。

7、但是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8、后挂式的骨传导耳机,骨传导振动部位绝大多数选择在髁骨或者乳突位置。选择髁骨/乳突位置的缺点是声音通过颅硬骨传递到耳蜗。这种设计存在下面问题:

9、髁骨/乳突位置的骨传导耳机,因为仅仅通过颅骨一条路径传导,颅骨相对耳机体积和重量大很多,中高频的振动传递到耳蜗的损失相对大,因为从主观听感上中高频的音质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10、髁骨/乳突位置的骨传导耳机,声音的响度一般小,如果要增加响度,需要增加振动量,这样就会感觉到大的震感,或者导致大的旁边的漏音,导致不好的体验。

11、髁骨/乳突位置的骨传导耳机,因为声音的传递路径只通过颅骨到达耳蜗,响度偏小,因此在嘈杂环境下,骨传导耳机常常出现声音听不清楚。

12、因为是直接压迫颅骨硬骨髁骨/乳突,要使得响度大,振动的耳机头贴面的一面必须有一定压力,这个压力一般在0.4n-1.5n之间,这个夹头的压力有点大,对于部分人群长期佩戴仍然会产生不适感。

13、带后挂的髁骨/乳突位置的骨传导耳机,对于人员靠着靠背,或者躺着,或者对于头发多的女生,很不友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和,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包括骨传导振子,还包括传振舱和辅助结构件,所述骨传导振子位于传振舱里面,耳机佩戴时传振舱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从而实现至少两种传导方式的混合传导;所述传振舱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处,混合传导耳机可以是入耳式也可以是半入耳式。

3、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结构件为杆形舱,所述杆形舱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传振舱不穿孔,所述杆形舱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还包括有pcba/fpc,所述pcba/fpc位于杆形舱或者传振舱中。

4、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5、音频传输方式:无线或者有线;无线时,则无线传输模块位于杆形舱或者传振舱中;有线时,则有线pcba位于杆形舱或传振舱中无线电池:位于传振舱或杆形舱中;

6、立体声/单声道:均可;

7、立体声:有线耳机时,则通过有线连接音频插口;无线耳机时,则左边和右边耳机均存在无线模块,左右耳和音源设备形成tws(真无线立体声)形态的音频连接方式。

8、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结构件为杆形舱,所述杆形舱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杆形舱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还包括有pcba/fpc,所述pcba/fpc位于杆形舱或者传振舱中。

9、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0、音频传输方式:无线或者有线,无线时,则无线传输模块位于杆形舱或者传振舱中;有线时,则有线pcba位于杆形舱或传振舱中;

11、无线电池:位于传振舱或杆形舱中;

12、立体声/单声道:均可;

13、立体声:有线耳机时,则通过有线连接音频插口;真无线耳机时,则左边和右边耳机均存在无线模块,左右耳和音源设备形成tws(真无线立体声)形态的音频连接方式;

14、所述传振舱中间穿孔,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或者异形。

15、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结构件为艇形舱,所述艇形舱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所述艇形舱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还包括有pcba/fpc,所述pcba/fpc位于艇形舱或者传振舱中,所述传振舱不穿孔。

16、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7、音频传输方式:无线或者有线;无线时,则无线传输模块位于艇形舱或者传振舱中;有线时,则有线pcba位于艇形舱或传振舱中;

18、无线电池:位于传振舱或艇形舱中;

19、立体声/单声道:均可;

20、立体声:有线耳机时,则通过有线连接音频插口;真无线耳机时,则左边和右边耳机均存在无线模块,左右耳和音源设备形成tws(真无线立体声)形态的音频连接方式;

21、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结构件为艇形舱,艇形舱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还包括有pcba/fpc,所述pcba/fpc位于杆形舱或者传振舱中。

22、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23、音频传输方式:无线或者有线;无线时,则无线传输模块位于艇形舱或者传振舱中;有线时,则有线pcba位于艇形舱或传振舱中;

24、无线电池:位于传振舱或艇形舱中;

25、立体声/单声道:均可;

26、立体声:有线耳机时,则通过有线连接音频插口;真无线耳机时,则左边和右边耳机均存在无线模块,左右耳和音源设备形成tws(真无线立体声)形态的音频连接方式;...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骨传导振子(2),还包括传振舱(1)和辅助结构件(5),所述骨传导振子(2)位于传振舱(1)里面,耳机佩戴时传振舱(1)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从而实现至少两种传导方式的混合传导;所述传振舱(1)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处,混合传导耳机可以是入耳式也可以是半入耳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杆形舱(10),所述杆形舱(10)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传振舱(1)不穿孔,所述杆形舱(10)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杆形舱(10),所述杆形舱(10)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杆形舱(10)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艇形舱(11),所述艇形舱(11)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所述艇形舱(11)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11),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艇形舱(11)或者传振舱(1)中,所述传振舱(1)不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艇形舱(11),艇形舱(11)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11),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耳挂连接部(12)和耳后舱(13),耳挂连接部(12):连接传振舱(1)和耳后舱(13)的结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耳挂连接部(12)和耳后舱(13),耳挂连接部(12):连接传振舱(1)和耳后舱(13)的结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3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片的劲度系数是目标谐振频率已经耳机结构件和接触面软骨/颅骨系统参数的函数,即: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片的劲度系数k2和成单调正相关关系;其中,ωt1和ωt2是该骨传导耳机期待设计的目标谐振频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片的劲度系数k2和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片的劲度系数k2和(k1+k3)成单调负相关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片的劲度系数k2和(k1+k3)成单调线性负相关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传导耳机振子的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骨传导振子(2),还包括传振舱(1)和辅助结构件(5),所述骨传导振子(2)位于传振舱(1)里面,耳机佩戴时传振舱(1)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从而实现至少两种传导方式的混合传导;所述传振舱(1)位于耳朵的耳屏内侧处,混合传导耳机可以是入耳式也可以是半入耳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杆形舱(10),所述杆形舱(10)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传振舱(1)不穿孔,所述杆形舱(10)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杆形舱(10),所述杆形舱(10)从屏间切迹伸出的杆形构件,所述杆形舱(10)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艇形舱(11),所述艇形舱(11)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所述艇形舱(11)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11),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艇形舱(11)或者传振舱(1)中,所述传振舱(1)不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件(5)为艇形舱(11),艇形舱(11)位于耳甲艇中,从耳甲腔往后上方延伸出来的舱形构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也可以没有艇形舱(11),此时可以设计一个鲨鱼鳍的耳套,耳套尖伸入耳轮脚和对耳轮下脚所夹的区域,用以固定整个耳机;所述辅助结构件(5)还包括有pcba/fpc(3),所述pcba/fpc(3)位于杆形舱(10)或者传振舱(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耳屏内侧混合传导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此种入耳或者半入耳方式中;

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沧毅胡思钦钟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惟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