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1401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所述合成槟榔是用超细枝化植物纤维配加吸附改性剂,通过多级铰接模压成型制得,其中纤维与吸附改性剂的质量比为95~99:1~5,纤维直径为10~30μm,含水率8~12%,木质素含量10~15%,其余为综纤维素。首先按配比准备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然后将纤维组分与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混合,再进行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或先将纤维组分混合,再在多级铰接的过程中将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加入,再模压成型。用所述制备方法生产的合成槟榔以更为柔软的超细枝化纤维为基质,对改性剂的吸附和缓释更加均匀,解决了粗硬纤维对食用者健康的副作用,安全无害,口感更好,风味多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加工,具体涉及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与食用价值。过去槟榔的加工普遍采用熏烘,使得食用槟榔中的纤维变得干硬,在咀嚼的过程中易对口腔产生不良刺激,长期咀嚼会引起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造成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引起炎症,诱发口腔癌等疾病,影响消费者健康。

2、槟榔纤维是由纤维素、半纤维、木质素等分子互相交联形成的紧密组织结构。其中,纤维素微晶束由于分子间氢键的作用形成了稳定的晶体结构,由于木质素的硬化结壳作用构成了粗纤维的蜂巢状组织形式,使槟榔纤维组织具有很高的紧密度和硬度,对口腔、牙齿,甚至食道都会产生强烈的机械刺激。因此,随着食用槟榔产业的发展,以柔性解纤及成型技术为基础获得的超细枝化纤维作为基质,结合吸附改性剂的功能化处理,制备成无公害可食用合成槟榔,对于槟榔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合成槟榔的制备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为利用超细枝化植物纤维配加吸附改性剂,通过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制得,其中,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的质量比为95~99:1~5,超细枝化纤维的直径为10~30μm,含水率为8~12%,木质素含量为10~15%,其余为综纤维素。

3、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合成槟榔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配比准备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步骤二:将超细枝化植物纤维组分与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混合后,再进行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或先将超细枝化植物纤维组分混合,再在多级铰接的过程中将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加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再模压成型。

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加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的技术效果:

5、1、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合成槟榔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构成基质,具有优异的柔韧性,模拟咀嚼碾压对比实验表明,合成槟榔纤维体的咀嚼性能是普通槟榔纤维体咀嚼性能的10~20倍以上。口腔黏膜破坏对比实验表明,合成槟榔纤维体的食用安全程度是普通槟榔的5~8倍以上。此外,合成槟榔在苦味、涩味、甜味、鲜味及丰富性上都可以进行调控,食用口感的多样化、丰富度远胜普通槟榔。

6、2、通过研磨剪切作用,使植物纤维细胞分离,能最大程度的解离植物原料中由纤维细胞构成的蜂巢状结构,直径10~30μm的纤维主要呈纤丝状,在研磨断裂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同时对纤维有干燥作用,纤维细胞壁上的半透膜结构由于剪切应力和收缩应力的作用而被打开,更有利于吸附改性剂在纤维中的均质吸附与释放。

7、3、纤丝状的纤维不但细胞间产生分离,细胞壁层间亦产生滑移解纤,纤维素微晶束间的氢键断裂,结晶区部分解体,纤维素分子束变得松散无序,孔隙度提高,即植物纤维细胞壁中聚集成薄层或束状的纤丝分枝化,能释放出大量游离羟基与改性剂中的功能基结合。

8、4、通过酶降解去除植物原料中部分的木质素,基于纤维细胞构成的蜂巢状结构特点,优先被分解的是纤维细胞间的木质素,此后随着胞壁孔隙的开放,降解酶可及度提高,纤维素微晶束间形成更多孔隙,更易在研磨剪切力的作用下开纤,形成枝状形貌。

9、5、纤维的成型工序通过多级铰接作用,对纤维进行定向梳理,调整微细纤维的取向,利用富余的游离羟基和吸附改性剂的极性基,重新组构成平行的微晶束,进而构成不同尺度的纤丝束、纤维体。重构的微晶束、纤丝束、纤维体间的结合力弱于解纤之前,从而具有极佳的柔韧性,在保证咀嚼口感的同时,消除了对口腔的损伤。

10、6、微细纤维表面保留的木质素成分具有热塑性,在水分和多级铰接的作用下产生湿热形变,有利于微细纤维的定向梳理和微晶结构的再形成,在保证合成槟榔纤维体咀嚼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加工生产的能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利用超细枝化植物纤维配加吸附改性剂,通过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制得,其中,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的质量比为95~99:1~5,超细枝化纤维的直径为10~30μm,含水率为8~12%,木质素含量为10~15%,其余为综纤维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为槟榔果实纤维或槟榔果实纤维加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利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得:方式一:将植物原料破碎,用酶降解使木质素含量达标,再进行研磨解纤及干燥,得到径级和含水率符合要求的超细枝化纤维;方式二:由植物纳米纤维素和木质素混炼,得到木质素含量、含水率和径级符合要求的超细枝化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酶降解是指用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处理破碎后的植物原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改性剂为槟榔碱或槟榔碱加上脂肪酸、木糖醇、儿茶素、胆碱、甘露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改性剂在添加前,用相当于吸附改性剂质量2~4倍的水稀释后再加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中。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配比准备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步骤二:将超细枝化植物纤维组分与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混合后,再进行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或先将超细枝化植物纤维组分混合,再在多级铰接的过程中将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加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再模压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成槟榔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铰接成型包括至少两级铰接与模压成型工序:第一级铰接完成后,混合纤维彼此黏附联结,定向聚合成直径1~3mm的纤丝束;第二级铰接完成后,定向聚合的纤丝束进一步缠绕联结,形成紧致的纤维体,然后将纤维体模压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成槟榔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多级铰接的过程中将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加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是指在第一级铰接时将稀释后的吸附改性剂加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为基质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利用超细枝化植物纤维配加吸附改性剂,通过多级铰接和模压成型制得,其中,超细枝化植物纤维与吸附改性剂的质量比为95~99:1~5,超细枝化纤维的直径为10~30μm,含水率为8~12%,木质素含量为10~15%,其余为综纤维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为槟榔果实纤维或槟榔果实纤维加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枝化纤维利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得:方式一:将植物原料破碎,用酶降解使木质素含量达标,再进行研磨解纤及干燥,得到径级和含水率符合要求的超细枝化纤维;方式二:由植物纳米纤维素和木质素混炼,得到木质素含量、含水率和径级符合要求的超细枝化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槟榔,其特征在于所述酶降解是指用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处理破碎后的植物原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靖李忠华陈宏周玉斌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裕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