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11044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包括设置在机体背面与进料罗拉、出料罗拉连接的辅助并条机构,辅助并条机构包括固定设在机体背面的安装座和固定设在安装座背面的壳体、套设在壳体下端的壳盖以及用于拆装壳体和壳盖的固定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限位组件套设在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侧壁上,当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出现异常跳动时,通过警示组件对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跳动进行警示,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异常状况,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且警示组件通过杠杆原理,便于对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轻微跳动进行报警,提高报警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纺织加工,具体而言,涉及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1、并条主要包括并合、牵伸、混合和成条,并合为;将6-8根棉条并合喂入并条机,制成一根棉条,由于各根棉条的粗段、细段有机会相互重合,改善条子长片段不匀率,牵伸为:即将条子抽长拉细到原来的程度,同时经过牵伸改善纤维的状态,使弯钩及卷曲纤维得以进一步伸直平行,使小棉束进一步分离为单纤维,经过改变牵伸倍数,有效的控制熟条的定量,以保证纺出细纱的重量偏差和重量不匀率符合国家标准,并条机是气流纺工艺中的重要设备,作用是改善棉条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长片段均匀度,同时降低重量不匀率,使条子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减少弯钩,使细度符合规定,使不同种类或不同品质的原料混和均匀,达到规定的混和比。

2、申请号为201921519066.6公开了一种气流纺并条机,其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由于棉条表面往往存在棉絮和长棉绒,在并条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扬尘飞絮,影响周围的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不利,其有益效果中记载;其通过吸尘罩,将并条过程中扬起的粉尘和棉絮吸走,避免影响周围环境;棉条从上清洁辊和下清洁辊之间通过,毛刷层与棉条相接触,从而将棉条表面的长棉绒刷下;在缓冲弹簧提供的弹力下,辊体能够保持与棉条的接触,提高清洁效果;在清理清洁辊时,通过外界电机的皮带传动,驱动清洁辊旋转,同时气缸伸长,使毛刷块与辊体相接触,利用毛刷块将辊体上粘附的杂质刷下,并利用吸尘罩吸走,通过电机驱动丝杆旋转,使毛刷块做水平运动,对清洁辊进行充分清理,但是其存在下述问题。

3、其通过对棉条表面的棉絮等杂质进行清理,从而辅助棉条进行并条作业,对提升棉条的并条效果有限,现有技术中,并条机的罗拉在长期工作中,因安装罗拉的轴承发生损伤和无油等状况,导致罗拉出现跳动的状况,从而产生机械波,进而影响牵伸棉条的效果,进而影响棉条并条的效果,现有技术中预防因安装罗拉的轴承发生损伤和无油等状况产生机械波的方式通常为;定期检查罗拉的润滑状态,定期加油、清理轴套等,杜绝由于轴套、胶辊的运作不良而产生的牵伸机械波,但是在实际进行纺织工作时,通常在并条出现质量问题后才能发现机械波的产生,通常后知后觉,不能在安装罗拉的轴承发生损伤导致罗拉出现跳动时自动报警,从而不能在出现机械波时就进行停止并条作业,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及方法,使罗拉在因轴承的损上和无油等状况出现跳动时自动报警,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罗拉的损坏状态,进而避免因罗拉工作异常造成并条效果出现大批量的瑕疵,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包括机体和分别设置在机体两端的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以及用于安装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轴承和轴承座,还包括设置在机体背面与进料罗拉、出料罗拉连接的辅助并条机构,辅助并条机构包括固定设在机体背面的安装座和固定设在安装座背面的壳体、套设在壳体下端的壳盖以及用于拆装壳体和壳盖的固定组件,辅助并条机构还包括套设在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侧壁的限位组件和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对进料罗拉、出料罗拉出现跳动进行提示的警示组件和对警示组件进行限位的定位组件;

3、所述警示组件包括控制按钮和与壳体的内壁螺纹连接的挡板以及套设在壳体顶部且延伸至壳体内的支撑杆,支撑杆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侧壁套设有第一弹簧,且支撑杆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侧壁固定套设有顶板,警示组件还包括开设在壳体侧壁的通槽和套设在通槽内壁的杠杆以及与杠杆铰接的支座,支座位于杠杆靠近顶板的一端;

4、所述辅助并条机构还包括对控制按钮进行缓冲的防护组件和调节控制按钮高度的第一调节组件以及对支座的高度进行调节的第二调节组件。

5、进一步,所述杠杆的一端位于顶板的底部,杠杆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按压控制按钮的按压块,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挡板和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警示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支座且与壳体的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一底座和固定设在第一底座顶部的第二弹簧和定位杆以及分别固定设在挡板底部和壳盖底部内壁的旋钮和限位套筒,定位杆套设在第二弹簧的内侧,第二弹簧的顶部与杠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挡板的顶部套设在套设限位套筒的通孔,所述支撑杆的侧壁套设在限位套筒的内壁。

6、进一步,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挡板底部且位于旋钮外侧的第一滑槽和与壳盖的底部螺纹连接且呈环形阵列排布的第一螺纹杆以及与第一螺纹杆传动连接的第一蜗杆,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侧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一蜗轮,第一蜗轮位于第一齿轮的底部,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第一螺纹杆的侧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滑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底部固定设有限位环,第一螺纹杆的顶部与限位环的底部接触,第一蜗杆通过第一安装板与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

7、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半环和与第一限位半环滑动连接的第二限位半环以及固定设在第一限位半环两侧的限位板,限位组件还包括开设在第一限位半环凹面处的第二滑槽,第二限位半环的凸面处固定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侧壁套设在第二滑槽内,第一限位半环、第二限位半环、限位板和第二滑槽均以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中心轴呈镜像对称设计,镜像对称的限位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8、进一步,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在壳体外壁的第二底座和与第二底座顶部转动连接的螺纹管以及与螺纹杆传动连接的第二蜗杆,螺纹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的顶部与第一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螺纹管的外壁下端固定套设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啮合,第二蜗杆通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底座的顶部转动连接。

9、进一步,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开设在安装座背面的第三滑槽和第三蜗杆以及支撑座,第三滑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三滑块,第三滑块的背面与支撑座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三滑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安装座底部的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位于第三滑槽内的一端侧壁固定套设有与第三蜗杆啮合的第三蜗轮,第三蜗杆通过第三安装板与安装座的背面转动连接,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固定设在支撑座顶部的防护壳和套设在防护壳内壁的底板以及固定设在底板底部的连杆。

10、进一步,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防护壳顶部内壁的防护杆以及套设在防护壳内壁的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位于底板的顶部,防护杆套设在第三弹簧的内侧,防护壳的底部开设有套设连杆的安装孔,且连杆的底部延伸至支撑座的内侧,连杆的底部与控制按钮的顶部固定连接。

11、进一步,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有在壳盖内壁两侧的卡槽和固定设在壳体两侧外壁的卡板以及开设在卡板远离壳体的一侧的固定槽,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壳盖外壁两侧的固定架和套设在固定架外侧且延伸至壳盖内的固定杆以及固定设在固定杆位于壳盖内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包括机体和分别设置在机体两端的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以及用于安装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轴承和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机体背面与进料罗拉、出料罗拉连接的辅助并条机构,辅助并条机构包括固定设在机体背面的安装座和固定设在安装座背面的壳体、套设在壳体下端的壳盖以及用于拆装壳体和壳盖的固定组件,辅助并条机构还包括套设在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侧壁的限位组件和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对进料罗拉、出料罗拉出现跳动进行提示的警示组件和对警示组件进行限位的定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的一端位于顶板的底部,杠杆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按压控制按钮的按压块,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挡板和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警示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支座且与壳体的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一底座和固定设在第一底座顶部的第二弹簧和定位杆以及分别固定设在挡板底部和壳盖底部内壁的旋钮和限位套筒,定位杆套设在第二弹簧的内侧,第二弹簧的顶部与杠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挡板的顶部套设在套设限位套筒的通孔,所述支撑杆的侧壁套设在限位套筒的内壁。

<p>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挡板底部且位于旋钮外侧的第一滑槽和与壳盖的底部螺纹连接且呈环形阵列排布的第一螺纹杆以及与第一螺纹杆传动连接的第一蜗杆,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侧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一蜗轮,第一蜗轮位于第一齿轮的底部,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第一螺纹杆的侧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滑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底部固定设有限位环,第一螺纹杆的顶部与限位环的底部接触,第一蜗杆通过第一安装板与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半环和与第一限位半环滑动连接的第二限位半环以及固定设在第一限位半环两侧的限位板,限位组件还包括开设在第一限位半环凹面处的第二滑槽,第二限位半环的凸面处固定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侧壁套设在第二滑槽内,第一限位半环、第二限位半环、限位板和第二滑槽均以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中心轴呈镜像对称设计,镜像对称的限位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在壳体外壁的第二底座和与第二底座顶部转动连接的螺纹管以及与螺纹杆传动连接的第二蜗杆,螺纹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的顶部与第一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螺纹管的外壁下端固定套设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啮合,第二蜗杆通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底座的顶部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开设在安装座背面的第三滑槽和第三蜗杆以及支撑座,第三滑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三滑块,第三滑块的背面与支撑座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三滑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安装座底部的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位于第三滑槽内的一端侧壁固定套设有与第三蜗杆啮合的第三蜗轮,第三蜗杆通过第三安装板与安装座的背面转动连接,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固定设在支撑座顶部的防护壳和套设在防护壳内壁的底板以及固定设在底板底部的连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防护壳顶部内壁的防护杆以及套设在防护壳内壁的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位于底板的顶部,防护杆套设在第三弹簧的内侧,防护壳的底部开设有套设连杆的安装孔,且连杆的底部延伸至支撑座的内侧,连杆的底部与控制按钮的顶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有在壳盖内壁两侧的卡槽和固定设在壳体两侧外壁的卡板以及开设在卡板远离壳体的一侧的固定槽,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壳盖外壁两侧的固定架和套设在固定架外侧且延伸至壳盖内的固定杆以及固定设在固定杆位于壳盖内的一端的固定块,固定块的侧壁与固定槽的内壁相适配,固定杆位于安装架内侧的一端侧壁套设有第四弹簧,且固定杆位于安装架内侧的一端侧壁固定套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四弹簧靠近壳盖的一端,固定块远离固定杆的一侧呈倒圆角设计。

9.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二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包括机体和分别设置在机体两端的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以及用于安装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轴承和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机体背面与进料罗拉、出料罗拉连接的辅助并条机构,辅助并条机构包括固定设在机体背面的安装座和固定设在安装座背面的壳体、套设在壳体下端的壳盖以及用于拆装壳体和壳盖的固定组件,辅助并条机构还包括套设在进料罗拉、出料罗拉侧壁的限位组件和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对进料罗拉、出料罗拉出现跳动进行提示的警示组件和对警示组件进行限位的定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的一端位于顶板的底部,杠杆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按压控制按钮的按压块,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挡板和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警示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支座且与壳体的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一底座和固定设在第一底座顶部的第二弹簧和定位杆以及分别固定设在挡板底部和壳盖底部内壁的旋钮和限位套筒,定位杆套设在第二弹簧的内侧,第二弹簧的顶部与杠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挡板的顶部套设在套设限位套筒的通孔,所述支撑杆的侧壁套设在限位套筒的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挡板底部且位于旋钮外侧的第一滑槽和与壳盖的底部螺纹连接且呈环形阵列排布的第一螺纹杆以及与第一螺纹杆传动连接的第一蜗杆,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侧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一蜗轮,第一蜗轮位于第一齿轮的底部,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第一螺纹杆的侧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滑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底部固定设有限位环,第一螺纹杆的顶部与限位环的底部接触,第一蜗杆通过第一安装板与壳盖的底部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半环和与第一限位半环滑动连接的第二限位半环以及固定设在第一限位半环两侧的限位板,限位组件还包括开设在第一限位半环凹面处的第二滑槽,第二限位半环的凸面处固定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侧壁套设在第二滑槽内,第一限位半环、第二限位半环、限位板和第二滑槽均以进料罗拉和出料罗拉的中心轴呈镜像对称设计,镜像对称的限位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流纺纱系统的混合纱线无痕并条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慧燕王水英唐华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润洲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