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生产制造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机车车轮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电力机车车轮的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模式。例如,车轮的加工流程及各工序间的流转主要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且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也比较低下。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的考虑,目前,电力机车车轮已升级改造为数字化生产线的新型生产模式。出于安全的考虑,生产线实行“人机分离”的模式。电力机车车轮在完成所有加工及交检工序后,需要将车轮运送至生产线外。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中,通常使用行车将车轮吊运至指定位置,需要人工配合,不仅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生产线升级改造后,原有的行车已无法使用,产线内的桁架机械手由于行程限制,也无法实现该需求。因此,提供一种专门的自动化装置,实现将加工完的电力机车车轮从生产线内运送至生产线外,已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机车车轮自动化下料转运功能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中,包括轨道机构、移载装置、承载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所述轨道机构设置于地面或者一基座上,所述轨道机构包括轨道,所述轨道由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机车车轮产线的成品下料工位布置;所述移载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上,所述移载装置设置有位置感应单
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轨道机构还包括轨道底座,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所述轨道底座与所述移载底座之间设置有定位锁固机构,用于定位所述移载装置与所述轨道的相对位置,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于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感应单元识别到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的锁定与解锁。
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定位锁固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块以及插销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插销单元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另一者设置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插销单元具有可伸缩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移载底座底部设置有所述插销单元,所述轨道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移载装置的移动位置。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移载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具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导向凸起,所述承载底座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块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导向凸起插接配合。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并与所述轨道行走配合,所述行走轮包括主动轮以及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于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车轮到位感应单元为光电发射装置,所述光电发射装置被配置为:根据发射光线是否被阻挡而判断所述机车车轮在所述承载底座上是否承载到位。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车轮卡固结构,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所述车轮卡固结构包括两根第一卡柱以及一根第二卡柱,两根所述第一卡柱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卡柱与所述第一卡柱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两根所述第一卡柱之间,所述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分别用于卡置车轮的两表面。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承载滚轮组件,所述承载滚轮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每个所述承载滚轮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组滚轮,两组所述滚轮用于承载机车车轮。
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包括轨道机构、移载装置、承载装置以及控制系统。轨道机构包括轨道。移载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移载装置设置有用于识别移载装置在轨道上的位置信息的位置感应单元。承载装置设置于移载装置上并用于承载机车车轮,承载装置或者移载装置设置有用于识别机车车轮在承载装置上是否承载到位的车轮到位感应单元。控制系统在车轮到位感应单元识别到机车车轮在承载装置上承载到位时,控制移载装置移动,并根据位置感应单元识别到的位置信息控制移载装置停车。通过上述设计,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适用于机车车轮,特别是电力机车的机车车轮的数字化生产线的自动下料,能够自动将生产线内完成加工和交检工序的成品机车车轮由生产线内运送到生产线外。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操作简便,能够大幅降低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并能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机构还包括轨道底座,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所述轨道底座与所述移载底座之间设置有定位锁固机构,用于定位所述移载装置与所述轨道的相对位置,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于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感应单元识别到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的锁定与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锁固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块以及插销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插销单元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另一者设置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插销单元具有可伸缩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设置有所述插销单元,所述轨道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具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导向凸起,所述承载底座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块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导向凸起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并与所述轨道行走配合,所述行走轮包括主动轮以及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于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到位感应单元为光电发射装置,所述光电发射装置被配置为:根据发射光线是否被阻挡而判断所述机车车轮在所述承载底座上是否承载到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车轮卡固结构,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所述车轮卡固结构包括两根第一卡柱以及一根第二卡柱,两根所述第一卡柱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卡柱与所述第一卡柱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两根所述第一卡柱之间,所述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分别用于卡置车轮的两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承载滚轮组件,所述承载滚轮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每个所述承载滚轮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组滚轮,两组所述滚轮用于承载机车车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机构还包括轨道底座,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所述轨道底座与所述移载底座之间设置有定位锁固机构,用于定位所述移载装置与所述轨道的相对位置,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于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感应单元识别到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定位锁固机构的锁定与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锁固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块以及插销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插销单元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轨道底座上,其中另一者设置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插销单元具有可伸缩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底座底部设置有所述插销单元,所述轨道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移载装置的移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车轮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具有向上延伸的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宏,武晓,朱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