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
技术介绍
1、现有豆类作物的联合收获机的典型结构基本都是行走底盘前端支撑割台,中后部安置脱粒设备,脱粒设备由轴流主脱粒滚筒以及位于轴流主脱粒滚筒下的凹板筛和位于凹板筛下的振动筛组成,割台和脱粒设备之间通过过桥输送机构衔接。在割台完成收割后,通过过桥输送将收割下来的作物输送到脱粒设备完成脱粒。
2、然而,现有的大豆联合收获机的大豆清选率和破碎率较大,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并且在大豆脱离后并无秸秆切碎和收集装置,造成收割后的长秸秆直接还田,长秸秆不利于土壤的耕作,也难以被土壤消解,营养价值未被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对大豆进行低损耗脱粒并且可以在对长秸秆进行粉碎后再还田的目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包括:
3、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组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割台总成、大豆分离组件和大豆储存舱,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脱粒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内的筛板(32)和转动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内的第一搅动轮(27)和第二搅动轮(29),所述第一搅动轮(27)和所述第二搅动轮(29)设置在所述筛板(32)的上方,所述筛板(32)靠近所述第一搅动轮(27)的一侧上开设有若干筛孔(33),所述筛分单元位于所述筛板(32)的下方,所述输送过桥总成(3)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筛板(32)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搅动轮(29)对应设置,所述脱粒箱体(12)与所述第一搅动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脱粒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内的筛板(32)和转动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内的第一搅动轮(27)和第二搅动轮(29),所述第一搅动轮(27)和所述第二搅动轮(29)设置在所述筛板(32)的上方,所述筛板(32)靠近所述第一搅动轮(27)的一侧上开设有若干筛孔(33),所述筛分单元位于所述筛板(32)的下方,所述输送过桥总成(3)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筛板(32)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搅动轮(29)对应设置,所述脱粒箱体(12)与所述第一搅动轮(27)、第二搅动轮(29)之间分别设置有驱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动轮(29)包括两组转板(38),两组所述转板(38)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的两相对侧壁上,两组所述转板(38)的边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分离板(30),若干所述分离板(30)与所述转板(38)的轴线平行且等间距分布在所述转板(38)的侧壁上,大豆通过在若干所述分离板(30)与所述筛板(32)之间被揉搓儿脱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动轮(27)包括滚轮(39),所述滚轮(39)的轴线与所述转板(38)的轴线平行,所述滚轮(39)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钉齿(31),所述钉齿(31)用于进一步冲击大豆,使大豆彻底脱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单元包括两组第一固定杆(23)和两组第二固定杆(24),两组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底端铰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的两相对侧壁上,两组所述第二固定杆(24)竖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脱粒箱体(12)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第二固定杆(24)与所述脱粒箱体(12)之间设置有振动部,两组所述第一固定杆(23)和两组所述第二固定杆(24)之间从上到下依次倾斜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华洋,郭春旭,李智超,王丹阳,永生,于潇泽,黄凤兰,刘鹏,陈雪艳,乌兰,仇鸿翔,于静辉,包永亮,萨其日拉,赵跟兄,吴梅红,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