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乘员监测设备,具体为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类的交通工具逐渐普及,汽车、摩托车以及游艇、直升机等已经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近年来,网约车开始在中国普遍应用起来,但是由于技术、管理的落后,时有意外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2、目前一般的公共交通内都会安装一侧摄像监测头,然而在实际一般多将监测装置固定的安装在车内的某一位置,不能装置,而且摄像头始终保持与乘位正对的状态,而有些乘客不喜欢被监测摄像头直接拍摄,容易导致一些乘客不舒适的体验,并且这些监测摄像头一般不易取下,不方便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槽块,所述固定槽块的内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槽块(2),所述固定槽块(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滑动块(15),所述第一滑动块(1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柱(7),所述第二连接柱(7)的底端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块(8),所述连接框(1)的内部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一转动柱(3),所述第一转动柱(3)与第一固定块(8)的底端共同固定安装有调节框(4),所述调节框(4)的内部设置有第四转动柱(26),所述第四转动柱(26)的外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齿轮(27)与第一连接柱(5),所述第一连接柱(5)贯穿通过调节框(4)的底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槽块(2),所述固定槽块(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滑动块(15),所述第一滑动块(1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柱(7),所述第二连接柱(7)的底端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块(8),所述连接框(1)的内部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一转动柱(3),所述第一转动柱(3)与第一固定块(8)的底端共同固定安装有调节框(4),所述调节框(4)的内部设置有第四转动柱(26),所述第四转动柱(26)的外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齿轮(27)与第一连接柱(5),所述第一连接柱(5)贯穿通过调节框(4)的底端内壁并固定安装有监测摄像装置(6),所述监测摄像装置(6)中设置有摄像头与供电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块(2)中开设有与第一滑动槽(12),所述第一滑动槽(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为上下分布,所述第一滑动块(15)位于上方所述第一滑动槽(12)中,下方所述第一滑动槽(12)中活动安装以后第四滑动块(33),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滑动块(33)之间固定安装有固定框(10),所述第四滑动块(33)位于第一滑动块(15)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10)的形状呈现u字形,不与第一转动柱(3)接触,所述第一转动柱(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齿轮(19),所述第一电机(11)的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齿轮(18),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8)与第一从动齿轮(19)之间啮合连接,且第一主动齿轮(18)与第一从动齿轮(19)均位于连接框(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乘员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10)的内部分别活动安装有第二转动柱(13)、第一螺纹柱(17)、第三转动柱(21)与第五转动柱(31),所述第二转动柱(13)与第五转动柱(31)之间相互垂直分布、第五转动柱(31)与第三转动柱(21)之间相互垂直分布、第三转动柱(21)与第一螺纹柱(17)之间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第二转动柱(...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