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8027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作方法,其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包括:锁口圈梁部,包括底层锁口圈梁和顶层锁口圈梁,底层锁口圈梁为若干个底层锁口圈梁块拼接成的框型结构,顶层锁口圈梁叠置于底层锁口圈梁上,顶层锁口圈梁为若干个顶层锁口圈梁块拼接成的框型结构;大管棚部,包括若干个钢管件,每一钢管件的上端与底层锁口圈梁连接,每一钢管件的下端能够延伸至地层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锁口圈梁部为预制结构,装配式施工保障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锁口圈梁部和大管棚部及注浆体形成一个整体刚性受力体系,提高了接口工程锁口圈梁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作方法


技术介绍

1、竖井作为地铁车站的重要附属结构(诸如安全口、风道)以及暗挖法地铁车站的主要施工通道,广泛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

2、竖井通常采用倒挂井壁法或分节现浇圆形沉井法施工,分为锁口圈梁与井体施工,而锁口圈梁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锁口圈梁虽然尺寸单一、结构规则,但在现浇过程中需架立模板、绑扎钢筋、浇筑及养护混凝土,造成工序繁琐、作业量大和工期较长,且产生较多建筑垃圾,违背绿色施工理念。施工过程中,锁口圈梁还需承载钻机工作台架等施工载荷;特别是遇到上软下硬等不良地质竖井采用上部明挖、下部暗挖施工时,结构明暗分界(土层或软岩)处的锁口圈梁还将承担一部分明挖结构自重荷载,导致锁口圈梁的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较难满足要求,施工风险及隐患进一步增大。

3、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 208415313 u提供一种装配式竖井锁口圈梁临时结构,材质为钢板,虽克服了现浇工序多、工期长的问题,但上述专利具有以下缺点:一是无法提供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永久结构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上均设置有第一螺栓手孔(1111),相邻的两个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拼接到位后,第一连接件(1112)穿过互相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一螺栓手孔(1111)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栓手孔(1211),相邻的两个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拼接到位后,第二连接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上均设置有第一螺栓手孔(1111),相邻的两个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拼接到位后,第一连接件(1112)穿过互相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一螺栓手孔(1111)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栓手孔(1211),相邻的两个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拼接到位后,第二连接件(1212)穿过互相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二螺栓手孔(1211)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底层锁口圈梁块(111)和所述顶层锁口圈梁块(1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锁口圈梁和大管棚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所述底层锁口圈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直言王复明郭成超马会环王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