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582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2:16
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属于缓冲吸能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波形弹簧和隔板,外壳为主体支撑部分,隔板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一侧设置有波形弹簧,隔板与波形弹簧所构成的部分安装于外壳上;外壳、波纹弹簧与隔板同轴装配以构成一个基础单元,基础单元设置有若干个,若干基础单元由上至下轴向阵列装配以构成缓冲吸能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巧妙,可实现轻微碰撞时结构发生弹塑性变形、及时耗散能量,能有效提高乘员或者行人的安全保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缓冲吸能,尤其涉及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小型化、微型化趋势明显,微、小型汽车的碰撞安全问题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汽车被动安全防护装置均由薄壁金属制成,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塑性溃缩变形耗散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车速、保护汽车主要部件和乘员的安全。但是传统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的刚度往往过大,在微、小型汽车发生轻微碰撞时,防护装置无法及时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冲击能力,造成乘员或者行人受伤,导致发生重大事故。

2、为了解决上述类似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缓冲与塑性翻转并联式吸能组件,该吸能组件将弹性缓冲弹簧与塑性翻转吸能管件进行组合以达到缓冲、吸能的效果。

3、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起缓冲作用的弹簧无法承受横向载荷,导致该组合装置不便于集成到车身系统中;二是弹簧组件压缩吸能后,外载荷一旦移除,其立即恢复原状,释放弹性能,容易造成乘员的二次碰撞;三是起缓冲作用的弹簧吸能大小仅与弹簧弹性系数和压缩量有关,要想提高吸能就只能选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包括外壳(1)、波形弹簧(2)和隔板(3),其特征在于,外壳(1)为主体支撑部分,隔板(3)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一侧设置有波形弹簧(2),隔板(3)与波形弹簧(2)所构成的部分安装于外壳(1)上;外壳(1)、波纹弹簧(2)与隔板(3)同轴装配以构成一个基础单元,基础单元设置有若干个,若干基础单元由上至下轴向阵列装配以构成缓冲吸能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波形弹簧(2)为一个,波形弹簧(2)设置于隔板(3)的上侧;隔板(3)与外壳(1)连接为一体,隔板(3)与外壳(1)之间构成一腔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包括外壳(1)、波形弹簧(2)和隔板(3),其特征在于,外壳(1)为主体支撑部分,隔板(3)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一侧设置有波形弹簧(2),隔板(3)与波形弹簧(2)所构成的部分安装于外壳(1)上;外壳(1)、波纹弹簧(2)与隔板(3)同轴装配以构成一个基础单元,基础单元设置有若干个,若干基础单元由上至下轴向阵列装配以构成缓冲吸能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波形弹簧(2)为一个,波形弹簧(2)设置于隔板(3)的上侧;隔板(3)与外壳(1)连接为一体,隔板(3)与外壳(1)之间构成一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塑性混合变形式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波形弹簧(2)为一个,波形弹簧(2)设置于隔板(3)的下侧;隔板(3)与外壳(1)连接为一体,隔板(3)与外壳(1)之间构成一腔室,波形弹簧(2)设置于腔室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慧乐陈天丽邹华一智鹏鹏王伟汪忠来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