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5782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般的建筑结构的连接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存在下挠凹槽的下挠箍筋(3)以及预制叠合梁(1)的上部后置纵筋(4),其特征是:挠箍筋(3)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下挠箍筋(3)直径的2.5倍,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直径之和;上部后置纵筋(4)的两端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上部后置纵筋(4)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4)的直径确定;上部后置纵筋(4)外缘与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般的建筑结构的连接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1、传统的预制叠合梁为保证构件的力学性能,通常采用封闭箍筋的形式,而预制叠合梁上部纵筋在安装时为保证保护层厚度需要穿过封闭箍筋,进而导致了纵筋施工施工难度系数大、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的建筑结构的连接结构件,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

2、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专利技术目的:

3、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主要包括上部下挠的箍筋以及预制叠合梁的上部后置纵筋,所述预埋在预制叠合梁的箍筋上部下挠,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与箍筋直径之和,进而保证后置纵筋的高度与传统预制叠合梁上部纵筋高度保持一致,下挠段箍筋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所述箍筋上部两端均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存在下挠凹槽的下挠箍筋(3)以及预制叠合梁(1)的上部后置纵筋(4),,其特征是:挠箍筋(3)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下挠箍筋(3)直径的2.5倍,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直径之和;上部后置纵筋(4)的两端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上部后置纵筋(4)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4)的直径确定;上部后置纵筋(4)外缘与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挠箍筋(3)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存在下挠凹槽的下挠箍筋(3)以及预制叠合梁(1)的上部后置纵筋(4),,其特征是:挠箍筋(3)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下挠箍筋(3)直径的2.5倍,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直径之和;上部后置纵筋(4)的两端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上部后置纵筋(4)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4)的直径确定;上部后置纵筋(4)外缘与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威郭小农周曹国罗金辉周森朱晓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