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电池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4895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0: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电池和电子设备,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位、第二连接位、第一电池端和第二电池端,所述第一连接位用于连接电芯正极,所述第二连接位用于连接电芯负极,所述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所述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所述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位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位电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采用正负分离设计,连接正极端子的走线和连接负极端子的走线不会交叉,可以避免电路交叉走线导致内阻增加,优化了充电装置的走线以及接线结构,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并减少发热,提高充放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具有该充电装置的电池、以及具有该电池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近几年,大功率快充手机使用越来越广泛,日益成为各手机厂商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赛道,手机快充对应的电池也要求能够承受大功率充电,目前针对大功率快充手机,常见的电池结构就是双路分流结构,具有两个电池端口,每个电池端口都有一组正负端,供手机系统给电池充电,充电时电流经电池保护板流入电芯,电流在电池保护板上的充电路径,直接关系到电池尤其是电池保护板散热性能的优劣,充电路径如果比较差,如电流走线之间有交叉、迂回等,就会造成电流走线内阻增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加,在手机大功率充电时会表现为机身发热发烫,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装置,采用正负分离设计,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连接正极端子的走线和连接负极端子的走线不会交叉,可以避免电路交叉走线导致内阻增加,优化了充电装置的走线以及接线结构,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并减少发热,提高充放电效率。

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前述的充电装置。

3、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充电装置或电池。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位、第二连接位、第一电池端和第二电池端,所述第一连接位用于连接电芯正极,所述第二连接位用于连接电芯负极,所述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所述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所述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位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位电连接。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采用正负分离设计,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连接正极端子的走线和连接负极端子的走线不会交叉,可以避免电路交叉走线导致内阻增加,优化了充电装置的走线以及接线结构,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并减少发热,提高充放电效率。

6、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池端和所述第二电池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均设于所述电路板上。

8、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柔性板和第二柔性板,所述第一电池端位于所述第一柔性板上,所述第二电池端位于所述第二柔性板上,所述第一柔性板和所述第二柔性板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结合采用软硬一体化或焊接连接。

9、可选地,在所述充电装置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设于所述第一电池端和所述第二电池端之间。

10、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位与所述第一电池端之间的间距为a1,所述第二连接位与所述第一电池端之间的间距为a2,其中a1小于或等于a2;或,所述第一连接位与所述第二电池端之间的间距为b1,所述第二连接位与所述第二电池端之间的间距为b2,其中b1大于或等于b2。。

11、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开关单元,其中,所述开关单元位于并串联于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一电池端之间;或,所述开关单元位于并串联于所述第二连接位和所述第二电池端之间。

12、可选地,所述开关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开关单元串联,所述至少两个开关单元沿所述充电装置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13、可选地,所述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模块,所述两个开关模块并联,并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14、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采样单元,在所述充电装置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采样单元和所述开关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位的同一侧;所述采样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电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位或所述第二连接位电连接。

15、可选地,所述采样单元包括两个采样电阻,所述两个采样电阻并联,并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16、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电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之间。

17、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保护模块。

18、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电量计模块。

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根据前述的充电装置和电芯,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电连接。

2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根据前述的充电装置;或包括根据前述的电池。

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电池和电子设备,第一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第二电池端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连接正极端子的走线和连接负极端子的走线不会交叉,可以避免电路交叉走线导致内阻增加,优化了充电装置的走线以及接线结构,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并减少发热,提高充放电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包括第一连接位(1011)、第二连接位(1012)、第一电池端(1021)和第二电池端(1022),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用于连接电芯(12)正极(B+),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用于连接电芯(12)负极(B-),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P+),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P-),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包括电路板(111),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和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11)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均设于所述电路板(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还包括第一柔性板(FPC1)和第二柔性板(FPC2),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位于所述第一柔性板(FPC1)上,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位于所述第二柔性板(FPC2)上,所述第一柔性板(FPC1)和所述第二柔性板(FPC2)分别与所述电路板(111)结合采用软硬一体化或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装置(1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设于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和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还包括开关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开关单元串联,所述至少两个开关单元沿所述充电装置(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模块,所述两个开关模块并联,并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11)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还包括采样单元,在所述充电装置(1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采样单元和所述开关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单元包括两个采样电阻,所述两个采样电阻并联,并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11)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电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或,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电量计模块。

12.一种电池(10),其特征在于,包括:

13.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11);或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包括第一连接位(1011)、第二连接位(1012)、第一电池端(1021)和第二电池端(1022),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用于连接电芯(12)正极(b+),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用于连接电芯(12)负极(b-),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的电流端子为全正极端子(p+),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的电流端子为全负极端子(p-),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的电流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包括电路板(111),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和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11)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均设于所述电路板(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11)还包括第一柔性板(fpc1)和第二柔性板(fpc2),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位于所述第一柔性板(fpc1)上,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位于所述第二柔性板(fpc2)上,所述第一柔性板(fpc1)和所述第二柔性板(fpc2)分别与所述电路板(111)结合采用软硬一体化或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装置(1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位(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1012)设于所述第一电池端(1021)和所述第二电池端(1022)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朋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