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力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技术介绍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双层内外筒结构的压力容器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由于压力容器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大,内外筒的套合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套合时间过长,影响生产效率,或者无法做到内外筒的精确定位和运输,在套合过程中,容易发生内外筒之间不必要的磕碰和撞击,导致内筒或外筒的表面发生损坏,影响产品质量。
2、目前大多使用悬臂杆的方式,先将外筒放在悬臂杆下方的搬运小车上,外筒穿过悬臂杆,再将内筒的一端固定在悬臂杆上,另一端固定在地面的立柱上,最后通过移动搬运小车,将外筒套设在内筒的外部,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悬臂杆结构笨重,悬臂的立柱与地面难以可靠固定,需要破坏地面放置大号的预埋件将立柱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或者在地面上铺设大面积的厚钢板,将立柱与厚钢板焊接固定两种办法,这两种办法的工装制作成本较高,内外筒装配精度差。
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装配精度且结构简单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用于套合内筒(11)和外筒(12),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架(2)、移动小车(3)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移动支撑架(4);所述内筒(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架(2)上,所述第二支撑管支撑在所述移动支撑架(4)上,所述移动支撑架(4)的下端设有行走滚轮(41);所述外筒(12)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所述移动小车(3)带动所述外筒(12)向所述内筒(11)方向进行轴向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4)和所述内筒(11)从所述外筒(12)的一端进入所述外筒(12)的内部;所述移动支撑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用于套合内筒(11)和外筒(12),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架(2)、移动小车(3)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移动支撑架(4);所述内筒(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架(2)上,所述第二支撑管支撑在所述移动支撑架(4)上,所述移动支撑架(4)的下端设有行走滚轮(41);所述外筒(12)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所述移动小车(3)带动所述外筒(12)向所述内筒(11)方向进行轴向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4)和所述内筒(11)从所述外筒(12)的一端进入所述外筒(12)的内部;所述移动支撑架(4)穿过所述外筒(12),到达所述外筒(12)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支撑架(4)与所述内筒(11)保持相对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3)上设有电动滚轮架(5)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5)两端的两个延伸架(6),所述外筒(12)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5)上,所述电动滚轮架(5)带动所述外筒(12)进行滚动,用于所述外筒(12)与所述内筒(11)对齐;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延伸架(6)的上表面与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上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延伸架(6)上表面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上的运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滚轮架(5)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的滚轮安装架、设置在所述滚轮安装架上的滚轮电机以及至少一个由所述滚轮电机驱动的电动滚轮(51),所述滚轮安装架沿所述移动小车(3)运动方向呈至少两列的阵列排列,所述外筒(12)支撑在所述电动滚轮(5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燕超,丁晓波,沈洁云,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四方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