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42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0:1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由前向后依次连接有:第一管体,其具有沿管长方向贯通的、容纳导丝活动穿过的快速交换腔;连杆;第二管体,其具有沿管长方向贯通的、容纳导丝活动穿过的整体交换腔;其中,连杆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管长方向延伸。本技术打破常规,使快速交换腔与整体交换腔分别位列连杆两侧,并沿微导管长轴方向呈串联式分布;颠覆经典双腔微导管两个腔道的叠加并排式设计,明显缩小了微导管外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械,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


技术介绍

1、pci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pci具体过程是:首先将6f(2.0mm)导引导管放置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经导引导管送入直径0.014in(0.35mm)导引导丝,体外操纵导引导丝顺利通过狭窄或闭塞病变后,经导引导丝穿入球囊至局部病变处进行预扩张处理、抽瘪负压后撤出,然后再经该导引导丝穿入不同尺寸的支架、待其造影定位满意后充盈扩张释放,完成支架植入过程,达到治疗病变目的。

2、然而,对于cto病变而言,由于其常存在于血管迂曲的部位且伴有钙化、闭塞时间久、闭塞段较长等原因,导引导丝难以通过闭塞病变而最终导致pci失败;pci的另一大痛点是导引导丝进入角度刁钻分叉病变的分支血管非常困难,治疗结果亦很不满意、而且常有并发症发生;因此,cto病变和分叉病变的pci极富挑战性,为提高cto病变和分叉病变pci的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医生通常预先采取微导管和导引导丝配合使用的策略。微导管能优化介入操作过程,提高成功率、明显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减少对比剂使用量。...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前向后依次连接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前端边缘具有圆弧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9)的前端边缘具有圆弧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管壁的靠前端位置设有可识别的标记环一(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前向后依次连接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前端边缘具有圆弧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9)的前端边缘具有圆弧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管壁的靠前端位置设有可识别的标记环一(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9)的管壁的靠前端位置设有可识别的标记环二(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妍钱菊英陈章炜葛均波陈傲卢淡泊李苏车鑫雨杨峥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