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4074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属于石油储层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综合运用地质模型和一维岩石剖面建立区域地应力场模型,建立地应力模型有别于传输的地质属性体建模方法,通过整个岩体加载区域应力和岩体受力变形生成的,其地应力场效果更加真实。将裂缝网络分为人工裂缝主裂缝形成的断裂部分和天然裂缝、人工微裂缝构成的损伤区域,综合地质模型、地质力学模型和断损耦合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运用压裂施工曲线的相应特征进行解释,根据解释特征曲线的峰值变化,识别出改造裂缝的缝网复杂程度。与微地震监测相比,节约了上百万的测试解释费用,结合断损耦合预测模型能很好的解释支撑人工裂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储层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1、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地应力场仿真还基于理想模型阶段,没有过多的考虑实际地质和岩石力学参数变化情况,也没有考虑跟实际测试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的拟合问题;在裂缝形态模拟时,很难同时考虑生产/注入、多级裂缝动态起裂引起的流体流动、岩石变形及温度变化对应力扰动的共同影响;对体积改造裂缝形态和复杂程度识别、预测的手段方法相对单一,没有一种综合各种施工压裂资料进行压后裂缝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的裂缝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如下。

2、2009年j.e.olson和a.d.taleghani考虑裂缝之间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种简化的数值模型对多裂缝同时延伸进行模拟计算,多段水平井模拟计算表明,裂缝延伸的复杂性主要受净压力和水平应力差的相对关系以及天然裂缝几何形状的影响,裂缝端部应力分析表明,在水力裂缝到达之前,裂缝端部的诱导应力足够打开闭合的天然裂缝。2011年arashdahi-taleghani和jon e.olson认为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影响复杂裂缝形态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水力压裂裂缝在天然裂缝发育区域的穿越或阻断,不仅受控于剪切应力和裂缝断面上的滑动,还受位于水力裂缝端部天然闭合裂缝的影响。基于此arash和jon开发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复杂水力裂缝传导模型,结论显示,裂缝形态的复杂性受原地应力场的非均质性、岩石韧性、天然裂缝胶结强度以及天然裂缝相对于人工裂缝的夹角等因素共同影响。2011年c.cipolla和x.weng等人认为现有模型难以很好地评估及预测裂缝扩展的问题,结合当时裂缝扩展模型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研究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裂缝模型,结合微地震测绘法,描述裂缝的复杂性和评价压裂效果。结论中展示了在不同形态情况下,裂缝复杂程度随压裂施工设计参数的变化。2012年r.wu,okresse等人首先阐述了应力阴影对裂缝扩展和缝网体系发展的影响,随后开发出一种复杂缝网中计算应力阴影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对有限裂缝高度校正后的二维不连续位移法,并用该方法与三维数值模型进行对比,得到了理想的结果。结论认为,不管地应力各向异性如何,由于存在应力阴影效应,多点压裂施工中的每段每簇注入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缝网形态。2012年roger yuan和梁建等人依据在中西部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储层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复杂裂缝几何形状和限制裂缝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定量评估压裂施工的效果和方案,研究展示了两种水力裂缝的数值模型。除了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模型,还使用了全耦合有限元模型。这一套模型考虑了砂—页岩的地质特征,而这种地质特征又可能会限制或促进裂缝的发展。模型结果显示,除了典型的应力影响以外,力学性质和平行的层状地质特征也可能会抑制裂缝垂直发展,而促使水平缝的形成。2012年r.keshavarzi,s.mohammadi建立了一种扩展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纳入了裂缝转向偏移准则。此外,本研究还考虑了一种其他研究极少考虑到的现象,就是扩展裂缝尖端附近,在人工裂缝未扩展到原先胶结的天然裂缝前,天然裂缝就有可能会发生松解,而这一松解现象又对水力裂缝的二次转向至关重要,从而可以解释在不同情况下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观测了逼近角、应力差对天然裂缝的张开及穿透的影响,并与数值模型相对比,吻合程度较高。2013年kan wu和jon e.olson建立了一个全流固耦合的模型,研究在水平井多级压裂中影响裂缝形态的地应力和施工参数。随后,对地应力差、泵入量以及流体粘度这些因素展开了敏感性分析,结论显示,相邻较近的裂缝缝宽发展受限制,且会发生类似早期脱砂的现象,同时还指出,滑溜水多点压裂施工的同步扩展模型由于忽略了机械因素的整合,会导致高估施工效果。eric c.bryant(2015年)基于有限体积单元法建立了能够模拟裂缝任意扩展延伸的模型。该模型将单相流体力学、原始地应力与孔隙弹性位移相耦合,使用固定应变滑动假设进行模型构建。同时,建立的内聚力模型(czm)可用于模拟不平行裂缝在非均值介质中的延伸。最后用此模型进行微地震事件模拟,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结论。zongyu zhai(2015年)提出了一套预测多裂缝扩展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整合的3d水力压裂软件包,针对单井多级压裂和多井多级压裂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裂缝扩展的模拟研究,此外,还将其裂缝形态模拟结果和压力模拟结果分别同现场微地震监测解释成果与施工压力数据相匹配,吻合程度较高。

3、而国内体积压裂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提出了适合低孔隙度、低渗透、不含天然裂缝储层的“缝网压裂”技术,并论述了“缝网压裂”技术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思路及应用方法,并对“缝网压裂”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

4、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学者们逐渐将重心从如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转移到现有裂缝网络内各种力学性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中来。2015年有学者建立了耦合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复杂裂缝网络模型,用以研究射孔簇间距、应力差、天然裂缝形态等参数和注入流压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不应该一味追求单级压裂所产生的裂缝数量,相反,在裂缝数量和裂缝有效覆盖面积之间存在一平衡优化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将petrel生成的岩石力学参数模型进行粗化,粗化后进行petrel与flac3d属性体转换,之后转入flac3d中,在flac3d模型具有储层地质构造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应力的情况,加载三向应力环境,模拟区块岩体的成岩过程,完成井区储层的三维岩石力学仿真,得到区域三维地质力学模型;

5、(2)、根据所述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获取构型特征、属性参数(包含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和岩石力学参数(泊松比、杨氏模量、水平应力等),结合压裂设计中的施工参数,利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的有限元法对研究区域建立全域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对岩石微裂缝的损伤力学模型采用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对水力压裂过程中主裂缝的断裂过程模拟采用离散单元法,在计算过程中根据岩体压裂的所在的区域范围相应地更新离散元模拟区域的范围,从而建立断损耦合模型;

6、(3)、根据现场压裂施工得到的压裂施工曲线,沿用meyer结合滤失系数,对人工裂缝形态进行识别,并基于压裂施工曲线的相应特征进行解释。

7、进一步的,所述属性参数包含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8、所述岩石力学参数包含泊松比、杨氏模量和水平应力。

9、进一步的,步骤(2)中,若有限单元损伤变量d≥dc,则将所述有限单元域划为断裂计算区域,利用颗粒离散元法模拟,dc为临界损伤变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参数包含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若有限单元损伤变量D≥Dc,则将所述有限单元域划为断裂计算区域,利用颗粒离散元法模拟,Dc为临界损伤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岩石的微元强度理论,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若岩石破坏服从弹塑性屈服准则,则将已破坏微元体数目与总微元体数目之比作为损伤变量,表示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微元概率密度函数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建立断损耦合模型的具体过程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基于施工曲线数据,获取微裂缝不发育的地层中G函数响应曲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G函数响应曲线走向识别出微裂缝和主缝。

9.根据权利要求7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闭合时间后,若G函数响应曲线的叠加导数曲线的形态为直线则判定为形成了单一裂缝;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若G函数响应曲线呈直线状,将G函数响应曲线上的上凸特征,作为沟通微裂缝的识别特征,同时根据G函数响应曲线对应的纵坐标的大小判断微裂缝发育程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参数包含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若有限单元损伤变量d≥dc,则将所述有限单元域划为断裂计算区域,利用颗粒离散元法模拟,dc为临界损伤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岩石的微元强度理论,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若岩石破坏服从弹塑性屈服准则,则将已破坏微元体数目与总微元体数目之比作为损伤变量,表示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微元概率密度函数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涛刘豇瑜黄锟刘举杨双宝黄龙藏秦世勇肖阳任登峰刘子龙任慧宁彭芬刘辉范文同冯觉勇姚茂堂刘守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