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191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该变形控制工艺步骤如下:第一步骤:将带有飞边的带飞边模锻件放置到对应的切边模具上进行切飞边处理;第二步骤:将经过第一步骤处理制备出的切边后模锻件放置到对应的能够将其内部残余应力状态得到改善且使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压应力的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切边后模锻件在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校形中,平直飞边面形成飞边鼓形面,飞边鼓形面的高度b≥1mm。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的间隙h小于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经锻模模具处理后的锻模件内部塑性变形,使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压应力,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压应力的释放,对模锻件形状及尺寸不产生影响,模锻件尺寸精度得到了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锻件制造工艺,特别涉及到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


技术介绍

1、锻模是金属在热态或冷态下进行体积成型时所用模具的统称。由于各种模锻设备的工作特点有所不同,其锻模的结构也有较大差别,而在模膛设计上也稍有差异。一个完善的锻模设计过程,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能够获得满足尺寸精度要求和组织性能良好的锻件,同时要满足生产率的要求;其次还应考虑锻模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较高的寿命,并且制造简单,安装、调整、维修方便等要求。因此,设计锻模时应当进行综合分析。

2、目前锻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近飞边部位磨损不均匀,切边模上模与下模间隙不均匀,切边模下模磨损不均匀、设备导向精度不足,带飞边模锻件切边放置位置偏差、切边温度过低等因素,使得模锻件切边后或多或少都存在平面弯曲、翘曲或扭曲,整形时模锻件温度过低或锻压设备压力不足,使得模锻件整形后,内部仍存在部分残余拉应力,在后续时效或热处理过程中残余拉应力一旦释放,就产生模锻件形状变形,尺寸超差,给锻模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控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该变形控制工艺整体设计巧妙、操作方便,切边后模锻件在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校形中,平直飞边面形成飞边鼓形面,飞边鼓形面的高度b≥1mm。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的间隙h小于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h–h≥1mm。经锻模模具处理后的锻模件内部塑性变形,使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压应力,在后续时效或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压应力的释放,对模锻件形状及尺寸不产生影响,模锻件尺寸精度得到了保证,给锻模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控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2、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变形控制工艺步骤如下:

4、第一步骤:将带有飞边的带飞边模锻件放置到对应的切边模具上进行切飞边处理;

5、第二步骤:将经过第一步骤处理制备出的切边后模锻件放置到对应的能够将其内部残余应力状态得到改善且使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压应力的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且通过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对切边后模锻件的内部应力进行处理。

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边模具包括切边上模和与其配合的切边下模,在所述切边上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上模腔,且在切边上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切边,在所述切边下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下模腔,且在切边下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与上切边相配合的下切边,将带飞边模锻件放置在切边下模腔内,且使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处在上切边与下切边之间。

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包括上锻模和与其配合的下锻模,在所述上锻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上锻模腔,且在上锻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压面,在所述下锻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下锻模腔,且在下锻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与上压面相配合的下压面,将带切边后模锻件放置在下锻模腔内,在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校形过程中,使经过切边模具对带飞边模锻件切边得到的平直飞边面形成飞边鼓形面。

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飞边鼓形面的鼓形高度b≥1mm。

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锻模与下锻模的合模压下量大于切边后模锻件平面弯曲量,且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间隙h小于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

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与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间隙h的差值范围≥1mm,既h–h≥1mm。

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边后模锻件可以为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其它合金及有色金属。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整个工艺设计巧妙、操作方便,切边后模锻件在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校形中,平直飞边面形成飞边鼓形面,飞边鼓形面的高度b≥1mm。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的间隙h小于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h–h≥1mm。经锻模模具处理后的锻模件内部塑性变形,使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压应力,在后续时效或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压应力的释放,对模锻件形状及尺寸不产生影响,模锻件尺寸精度得到了保证,给锻模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控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变形控制工艺步骤如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模具包括切边上模和与其配合的切边下模,在所述切边上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上模腔,且在切边上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切边,在所述切边下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下模腔,且在切边下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与上切边相配合的下切边,将带飞边模锻件放置在切边下模腔内,且使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处在上切边与下切边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包括上锻模和与其配合的下锻模,在所述上锻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上锻模腔,且在上锻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压面,在所述下锻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下锻模腔,且在下锻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与上压面相配合的下压面,将带切边后模锻件放置在下锻模腔内,在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校形过程中,使经过切边模具对带飞边模锻件切边得到的平直飞边面形成飞边鼓形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边鼓形面的鼓形高度b≥1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锻模与下锻模的合模压下量大于切边后模锻件平面弯曲量,且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间隙h小于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厚度H与上锻模与下锻模合模间隙h的差值范围≥1mm,既H–h≥1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后模锻件可以为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其它合金及有色金属。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变形控制工艺步骤如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模具包括切边上模和与其配合的切边下模,在所述切边上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上模腔,且在切边上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切边,在所述切边下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带飞边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切边下模腔,且在切边下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与上切边相配合的下切边,将带飞边模锻件放置在切边下模腔内,且使带飞边模锻件的飞边处在上切边与下切边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模锻件锻后的变形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应力改善锻模模具包括上锻模和与其配合的下锻模,在所述上锻模的下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上表面相配合的上锻模腔,且在上锻模腔的四周形成一上压面,在所述下锻模的上端开设有与切边后模锻件的下表面相配合的下锻模腔,且在下锻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常奋许久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海洋动力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