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1449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4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搬运车,属于物料搬运的技术领域,其中,夹持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上方,杆杠组件的第一端与夹持组件转动配合,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与支撑组件转动配合,使杆杠组件、夹持组件以及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杆杠机构,利用杆杠原理,在杆杠组件的第三端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杆杠组件的第三端具有第一移动位置和第二移动位置,在第一移动位置上,夹持组件靠近支撑组件,夹持组件复位;在第二移动位置上,夹持组件远离支撑组件,夹持组件被抬起。在使用时,将搬运车插入物料箱外侧,由于夹持位的宽度小于缺口的宽度,夹持组件向上抬起时,将与物料箱的外壁抵接,当杆杠组件的第三端移动至第二移动位置,从而将物料箱抬起,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物料搬运的,具体涉及一种搬运车


技术介绍

1、在物料的搬运中往往都需要采用叉车或搬运车搬运货物,叉车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叉车常用于仓储大型物件的运输,通常使用燃油机或者电池驱动。而一些小型物件的运输往往只需采用搬运车,现有的搬运方式需要人工将货物抬到搬运车上,搬运车底部具有移动轮,从而将物料运到制定的位置。

2、然而,采用人工将货物抬到搬运车上费事费力。虽然,中国专利号为96237920.4,其公开了一种省力平板搬运车,应用杠杆原理设计出由升降杆、卡栓、固定杠杆及活动杠杆组成的省力升降机构,一个人就可很省力地搬运较重物料箱,节约了大量人力及繁重的体力。但该装置需要采用起重叉插入物料箱底部,然后踩住踏板才能使物料箱抬起,导致其操作繁杂,搬运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搬运车,实现了省时省力,而且操作简单,具有搬运效率高的效果。

2、其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搬运车,包括起重器和车架结构,该起重器具有夹持组件和杆杠组件,该车架结构具有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支撑组件上方;所述杆杠组件呈折弯状,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一端与夹持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与支撑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杆杠组件的折弯处;

4、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三端具有以杆杠组件第二端为圆心的第一移动位置和第二移动位置,在第一移动位置上,所述夹持组件靠近支撑组件;在第二移动位置上,所述夹持组件远离支撑组件;

5、其中,所述夹持组件内具有夹持位,所述支撑组件内具有缺口,所述夹持位与缺口相通,且所述夹持位的宽度小于缺口的宽度,所述夹持位和缺口均用于容纳物料箱。

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杆杠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所述夹持组件或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所述夹持组件或支撑组件的外侧具有螺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均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螺栓转动配合;

7、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之间具有连接线,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三端在第一移动位置上,所述连接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三端在第二移动位置上,所述连接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第一转动件用于与支撑组件抵接。

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呈s形状,所述第一转动件远离第一转动件第二端的内弧面用于勾住所述支撑组件。

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依次连接,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所述第二连杆呈弧形状,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上。

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两个,所述杆杠组件还具有踏板件,所述踏板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端部,且两个第一转动件相对设置;所述踏板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连接孔设置。

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呈u字形,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杆、第二夹杆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夹杆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夹杆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夹杆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夹杆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夹持位。

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呈u字形,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板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起重器还具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夹杆或第二夹杆的外壁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或第二底支撑板的外壁转动配合。

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车架结构还具有推拉架,所述推拉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安装于第三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15、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三支撑杆位于第三支撑板的上方。

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物料箱的一端自所述物料箱的顶部至底部逐渐减小,所述物料箱的外壁用于与所述夹持组件的内侧抵接;和/或,所述物料箱呈倒锥状结构。

17、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18、1、通过夹持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上方,杆杠组件的第一端与夹持组件转动配合,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与支撑组件转动配合,使杆杠组件、夹持组件以及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杆杠机构,利用杆杠原理,在杆杠组件的第三端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杆杠组件的第三端具有第一移动位置和第二移动位置,在第一移动位置上,夹持组件靠近支撑组件,夹持组件复位;在第二移动位置上,夹持组件远离支撑组件,夹持组件被抬起。在使用时,将搬运车插入物料箱外侧,由于夹持位的宽度小于缺口的宽度,夹持组件向上抬起时,将与物料箱的外壁抵接,当杆杠组件的第三端移动至第二移动位置,从而将物料箱抬起,在需要放置物料箱时,使杆杠组件的第三端移动至第一移动位置上,从而将物料箱放下,实现了省时省力,而且操作简单,具有搬运效率高的效果。

19、2、在第一转动件上设置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以用于螺栓穿过,从而使第一转动件与螺栓转动配合;当第一转动件的第三端在第一移动位置上时,连接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小于90度,夹持组件靠近支撑组件,此时的夹持组件位于搬运车的最低位置;当第一转动件的第三端在第二移动位置上时,夹持组件远离支撑组件,夹持组件向上移动并将物料箱抬起,此时,连接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第一转动件与支撑组件抵接,夹持组件上的物料箱自重产生作用力将通过第一转动件作用于支撑组件上,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夹持组件难以恢复至初始状态,如此设置,夹持组件不易被物料箱的自重驱动至复位,提高搬运车抬起重物的稳定性。

20、3、此第一转动件呈s形状,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至第一转动件的第三端,即可抬起夹持组件,s形状可以减小第一转动件的长度,提高杆杠组件的紧凑性;而且,第一转动件远离第一转动件第二端的内弧面用于勾住支撑组件,当连接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等于90度,进一步避免夹持组件被物料箱的自重驱动至复位,提高搬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重器和车架结构,该起重器具有夹持组件和杆杠组件,该车架结构具有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支撑组件上方;所述杆杠组件呈折弯状,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一端与夹持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与支撑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杆杠组件的折弯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杠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所述夹持组件或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所述夹持组件或支撑组件的外侧具有螺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均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螺栓转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呈S形状,所述第一转动件远离第一转动件第二端的内弧面用于勾住所述支撑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依次连接,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所述第二连杆呈弧形状,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两个,所述杆杠组件还具有踏板件,所述踏板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端部,且两个第一转动件相对设置;所述踏板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连接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呈U字形,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杆、第二夹杆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夹杆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夹杆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夹杆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夹杆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夹持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呈U字形,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板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器还具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位于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一转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夹杆或第二夹杆的外壁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或第二底支撑板的外壁转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结构还具有推拉架,所述推拉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安装于第三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箱的一端自所述物料箱的顶部至底部逐渐减小,所述物料箱的外壁用于与所述夹持组件的内侧抵接;和/或,所述物料箱呈倒锥状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重器和车架结构,该起重器具有夹持组件和杆杠组件,该车架结构具有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支撑组件上方;所述杆杠组件呈折弯状,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一端与夹持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与支撑组件转动配合,所述杆杠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杆杠组件的折弯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杠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所述夹持组件或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所述夹持组件或支撑组件的外侧具有螺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均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螺栓转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呈s形状,所述第一转动件远离第一转动件第二端的内弧面用于勾住所述支撑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依次连接,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所述第二连杆呈弧形状,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两个,所述杆杠组件还具有踏板件,所述踏板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端部,且两个第一转动件相对设置;所述踏板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连接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锦球陈银发陈广发袁兆飞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全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