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096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送风机和依次连接的入水管、沉淀分离槽、初次过滤槽、曝气槽、消毒部、消毒放流槽及放流管,沉淀分离槽的底部与过滤槽的底部连通,一流量调节器将过滤槽中的水徐徐引入曝气槽,曝气槽置有利于好氧、兼氧、厌氧等多种微生物栖息的高比表面积的填料和一中空的引水管,引水管的上端露出水面,下端与曝气槽的底部形成有间隙,与送风机连接的曝气管置于引水管内,且曝气管的底部置于引水管的底部之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水量在大幅度地增加。用水量 的增加带来了排污水量的增加。据报道,每人每天所排出的污水量大约有0. 2立方米,其中 所含生物化学需氧量BOD为40g(屎尿为13g、其它为27g)。这些所排出的污水只有少部分 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外,大部分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这些污水正在污染着江河湖海, 带来了湖泊、近海的赤藻及水生动、植物的减少,饮用水质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 坏。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受到严重危害与威胁,通过水系传染、传播疾病也在所难免。目前,我国众多流域、湖泊都存在富营养化问题,有些地方已经相当严峻。造成水 源污染,除了工业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占很大比重。只在大中城市建污水处理 厂(集中处理)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广大的农村成为重要的污染源(面源污染),正在污染 着江河湖海,污染着城市饮用水的水源。由于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不具 备经济实力等问题,几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以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高品质的中水回用。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送风机和依次连接的 入水管、沉淀分离槽、初次过滤槽、曝气槽、消毒部、消毒放流槽及放流管,其中,所述沉淀分 离槽的底部与所述初次过滤槽的底部连通,一流量调节器将所述初次过滤槽中的水徐徐引 入所述曝气槽,所述曝气槽中的水经所述消毒放流槽处理后,由所述放流管排出或回用;以 及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置于初次过滤槽的第一竖管和置于曝气槽的第二竖管,第一 竖管和第二竖管之间连接有一横管,所述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横管的内部空腔形成竖排 的“工”字形水流通道,所述初次过滤槽的水面高于所述曝气槽的水面,且所述第一竖管的 顶端高出所述曝气槽的水面;以及所述曝气槽置有一中空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上端露出水面,下端与所述曝气 槽的底部形成有间隙,与送风机连接的曝气管置于所述引水管内,且所述曝气管的底部置 于所述引水管的底部之上;以及所述曝气槽还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上部分为空心圆台,下部分为空心圆筒,所述 空心圆筒的外壁形成有齿轮的轮齿和齿槽,所述轮齿和齿槽垂直于水平面并竖直向上延伸 出圆台;且所述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圆筒的下端面还具有横向宽度相等的外延(延同檐, 本申请文件统一以外延进行描述,后续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一方面,在流量调节器的作用下,通过竖排的“工”字形水流通道的变向作用下,有效缓解了从第一槽流向第二槽的水流的流量,从而避免了初次过滤槽内的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曝气槽的问题,为出水水质稳定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在曝气槽内,引水管内部和外部的水流动并形成循环,水中的溶解氧(DO)在流 动过程中,由于生物膜的作用被逐步的消耗,自然的形成上高下低的梯度分布,提高了净化 能力。进一步的,所述曝气槽置有填料,以便于生物菌的栖息、生长和繁殖,进而增强处理污水的能力。该填料比表面积大、能多重改变水流的速度和状态,使得污水的净化效果更 优越。进一步的,上述的沉淀分离槽可以设置为两级或两级以上的沉淀分离槽,当设计为两级时,上述的沉淀分离槽由第一沉淀分离槽和第二沉淀分离槽组成。同理,上述的曝气 槽也可以由第一曝气槽和第二曝气槽组成。当处理污水量大于10吨/天时,沉淀分离槽和 曝气槽采用三级以上的结构,以提高处理装置的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回用或放流的中水水 质。进一步的,在上述曝气槽上设置反冲洗管和反送管,以便于定期对其进行清洗,清 洗后的水可以再通过反送管返回沉淀分离槽;而且,该反送管可以与一反送泵连接,还可以 用于将净化的清水一部分反送到沉淀分离槽,以进一步对其进行脱氮及净化处理。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上述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净化后的水的BOD (生物化学需氧量)可以 达到5ppm以下,具有处理氨氮、磷的功能,对洗衣粉负离子界面活性剂(MBAS)的去除率可 达97%以上,而且该装置产生的污泥少、能耗低,可以作为中小型公共场馆、餐馆以及公共 厕所等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水污染的零排放,进而修复及平衡 水的生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流量计的结构图;图3为图1所示的曝气槽的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的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值得说明的是,后续 说明书附图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之用,未必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后的真实比例及精准配置,故不 应以附图中的比例与配置关系来局限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入水管(1)、沉淀分离槽(2、3)、初次过滤槽(4)、流量调节器(5)、曝气槽(6、7)、 消毒部(8)、消毒放流槽(9)、放流管(10)、送风机(11)、引水管(12)、填料(13)、反冲洗管 (15)及曝气管(121)。其中,沉淀分离槽由第一沉淀分离槽(2)和第二沉淀分离槽(3)组 成;曝气槽由第一曝气槽和第二曝气槽组成。本实施例中,生活污水经入水管(1)进入第一沉淀分离槽(2),污水中的各种脏物首先被沉淀分离,沉淀下来的污物(后称污泥)将被生存在槽底部的厌氧性细菌分解消化,使得污泥量减少。第一沉淀分离槽(2)内的上部污水将流入第二沉淀分离槽(3)中。而第 二沉淀分离槽(3)的底部与初次过滤槽(4)的底部连通,流入第二沉淀分离槽(3)的污水 再次经过沉淀分离后将流入初次过滤槽(4),进行初级过滤。流量调节器(5)定量地将初次 过滤槽(4)中的水引入第一曝气槽(6)中,进行初次的净化处理。第一曝气槽6内初次净 化处理后的污水再流入第二曝气槽(7)中,进行二次净化处理。然后,二次净化处理后的水 经消毒部(8)流入消毒放流槽(9)中,消毒放流槽(9)中的水质将会达到BOD 5ppm以下。 流入消毒放流槽(9)的清水可以放流,或作擦地用水、冲厕用水、园地浇水用水等高品质中 水回用。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器(5)如图2所示,包括置于初次过滤槽(4)的第一竖管 (51)和置于第一曝气槽(6)的第二竖管(52),第一竖管(51)和第二竖管(52)之间连接有 一横管(53),第一竖管(51)、第二竖管(52)、和横管(53)的内部空腔形成竖排的“工”字形 水流通道,初次过滤槽(4)的水面高于第一曝气槽(6)的水面,且第一竖管(51)的顶端至 少高出第一曝气槽(6)的水面。图2所示的流量调节器(5),一方面,结构简单,成本低;另 一方面,在竖排的“工”字形水流通道的变向作用下,有效缓解了从初次过滤槽⑷流向第 一曝气槽(6)的水流流量,从而也就避免了初次过滤槽内的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曝气槽 的问题,为出水水质稳定提供了保障。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曝气槽(6)和第二曝气槽(7)内置有一中空的引水 管(12),引水管(12)的上端露出水面,下端与曝气槽(6、7)的底部形成有间隙,与送风机 (11)连接的曝气管(121)置于引水管(12)内,且曝气管(121)的底部置于引水管(12)的 底部之上。其中,送风机(11)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送风机和依次连接的入水管、沉淀分离槽、初次过滤槽、曝气槽、消毒部、消毒放流槽及放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分离槽的底部与所述初次过滤槽的底部连通,一流量调节器将所述初次过滤槽中的水徐徐引入所述曝气槽,所述曝气槽中的水经所述消毒放流槽处理后,由所述放流管排出或回用;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置于初次过滤槽的第一竖管和置于曝气槽的第二竖管,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之间连接有一横管,所述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横管的内部空腔形成竖排的“工”字形水流通道,所述初次过滤槽的水面高于所述曝气槽的水面,且所述第一竖管的顶端高出所述曝气槽的水面;以及  所述曝气槽置有一中空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上端露出水面,下端与所述曝气槽的底部形成有间隙,与送风机连接的曝气管置于所述引水管内,且所述曝气管的底部置于所述引水管的底部之上;以及  所述曝气槽还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上部分为空心圆台,下部分为空心圆筒,所述空心圆筒的外壁形成有齿轮的轮齿和齿槽,所述轮齿和齿槽垂直于水平面并竖直向上延伸出圆台;且所述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圆筒的下端面还具有横向宽度相等的外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胜哲徐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有限公司金胜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