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技术方案_技高网

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00920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00
本申请涉及建筑通风系统的技术领域,提供了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其中,自动调节组件设置于进风管,其包括对进风管位于进风口处的风量进行调节的风量调节组件以及用于对进入到进风管内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组件;所述风量调节组件包括若干组设置于进风管位于进风口处的挡风板、设置于进风管以控制相邻挡风板之间的间距进而以控制进风管的进风量的控制件以及用于启动控制件的风传送件;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均设置于进风管以分别对进入到进风管内的风进行冷处理的冷源换热件或是进行热处理的热源换热件。本申请具有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通风系统的,尤其是涉及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建筑构造上,通常设置有通风系统以满足建筑内室的人员生活需要。目前,建筑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是指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去,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其能够保证排除室内污染物,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2、现有技术中,由于建筑通风系统直接采用外界风源的引入,对室内进行换气和通风,由于使用环境的变化,直接通风换气则会造成室内温度不适宜,而影响室内通风的舒适度,降低通风系统的使用效益,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本申请提供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

2、本申请提供的建筑通风系统及其自动调节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自动调节结构,设置于进风管,包括对进风管位于进风口处的风量进行调节的风量调节组件以及用于对进入到进风管内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组件;所述风量调节组件包括若干组设置于进风管位于进风口处的挡风板、设置于进风管以控制相邻挡风板之间的间距进而以控制进风管的进风量的控制件以及用于启动控制件的风传送件;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均设置于进风管以分别对进入到进风管内的风进行冷处理的冷源换热件或是进行热处理的热源换热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风管的进风口处进风的同时,风通过风传送件以将风力作为动力,以启动控制件,以对相邻挡风板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以控制风量的进入,以使得进入到室内的风量有所控制,从而以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而对于风的温度的控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当处于炎炎夏日时,此时启动冷源换热件以和进入到进风管内的热风进行热交换,以将热风的温度有所降低,以使得其进入到室内的风较为凉爽;而当处于较为寒冷的冬季时,此时启动热源换热件以和进入到进风管内的冷风进行热交换,以将冷风的温度有所升高,以使得其进入到室内的风较为温暖,从而以使得外界进入到室内的风的温度较为适宜,进而以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

5、优选的,所述挡风板包括第一挡风板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一挡风板的第二挡风板,常态下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相互靠近的一端朝远离于所述进风管设置;所述控制件包括转动连接于进风管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若干组双向螺纹段,所述双向螺纹段包括第一螺纹和与第一螺纹反向的第二螺纹,所述双向螺纹段的数量和所述挡风板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挡风板靠近于所述控制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移套,所述第二挡风板靠近于控制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移套,所述第一滑移套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所述第二滑移套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所述第一滑移套和第二滑移套滑移连接于进风管。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杆的转动,当控制杆正转时,以带动第一滑移套和第二滑移套分别顺着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以使得位于同一组挡风板中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相互远离的一端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得位于上一组挡风板中的第二挡风板和下一组挡风板中的第一挡风板之间的间距有所减小,即使得相邻的挡风板之间的间距有所减小。同理可得,当控制杆反转时,以使得相邻的挡风板之间原先有所减小的间距扩大,从而以实现相邻的挡风板之间的间距调节,以对进入到进风管中的风量有所控制。

7、优选的,所述风传送件为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管的导风板,所述控制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导风板一端的蜗杆以及啮合于蜗杆的蜗轮,所述控制杆固定连接于蜗轮;所述导风板和进风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迫使导风板朝远离于进风管的方向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风量较大时,以使得导风板朝靠近进风管的方向转动,从而以带动蜗轮的转动,进而以带动控制杆的正转,进而以实现控制杆绕自身的轴线转动,进而以带动螺纹连接于控制杆上的若干个第一滑移套和第二滑移套沿着控制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以减少相邻的挡风板之间的间隙,以在风力较大时的天气下,缩小相邻的挡风板之间的间隙,以减少进风量,从而以使得输送至室内的风量也有所减小。当风力减小时,受第一扭簧的弹力的影响,以使得导风板朝远离于进风管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控制杆的反转,以使得相邻的挡风板的间隙有所增大,以增加进入到进风管中的进风量,从而以实现对风量的调节。

9、优选的,所述冷源换热件包括固定穿设于所述进风管顶壁的雾化喷头、设置于进风管外为雾化喷头输送冷水的冷水输水管以及设置于喷头下方用于吸水的纱布,所述纱布的下端朝靠近于所述挡风板的方向呈倾斜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雾化喷头,以将冷水雾化后喷洒到挡风板和纱布之间,以使得外界的热风可以和雾化的水分子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吸走热风中热量,以使得热风的温度有所降低,且通过设置有纱布,可对未和热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占时留存在纱布上,当风经过纱布时,可再次进行热交换,加大对风的降温效果;且可过滤掉风中的一些灰尘杂质,从而以提高进入到室内的风的洁净度,进而以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

11、优选的,所述纱布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设置,所述纱布的相对两表面上的波峰处均设置有由橡胶制成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纱布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杆沿纱布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纱布自身的柔软性,通过设置有支撑杆,可使得纱布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设置,从而以加长水分子滞留于纱布上的时间,从而使得经过纱布的风可携带多余的水分子进入到室内中,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的降温效果。且随着纱布上的水分子的滞留的时间增加,可进一步提高对风中灰尘的过滤效果,从而以提高对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13、优选的,位于所述纱布两表面的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固定连接,远离所述挡风板的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进风管的顶壁,所述挡风板设置有抵接于支撑杆的推杆。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界风较大时,在风推动导风板以带动控制杆转动时,以使得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相互远离的一端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可带动着推杆以对支撑杆进行挤压,从而以压缩纱布,进一步使得位于纱布上水分子的流动难度,以提高纱布上的水分子的滞留时间,从而使得经过纱布的风可携带多余的水分子进入到室内中,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的降温效果;且也可提高对风中的灰层的过滤效果,以及压缩后的纱布可对风速较大的风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以使得风可带走更多的水分子进入到室内中,以提高对室内的降温效果,从而以提高室内通风的舒适度。

15、优选的,所述热源换热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纱布远离于所述挡风板一侧的第一换热管以及固定穿设于所述进风管外与第一换热管连通的热水输水管,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换热管沿其长度方向呈盘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上设置有换热翅片。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管设置于纱布远离于挡风板的一侧,以使得纱布在冬季时可用于过滤风中的灰层等杂质,通过热水输水管向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调节结构,设置于进风管(1),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进风管(1)位于进风口处的风量进行调节的风量调节组件(2)以及用于对进入到进风管(1)内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组件(3);所述风量调节组件(2)包括若干组设置于进风管(1)位于进风口处的挡风板(21)、设置于进风管(1)以控制相邻挡风板(21)之间的间距进而以控制进风管(1)的进风量的控制件(22)以及用于启动控制件(22)的风传送件(23);所述温度调节组件(3)包括均设置于进风管(1)以分别对进入到进风管(1)内的风进行冷处理的冷源换热件(31)或是进行热处理的热源换热件(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1)包括第一挡风板(211)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一挡风板(211)的第二挡风板(212),常态下第一挡风板(211)和第二挡风板(212)相互靠近的一端朝远离于所述进风管(1)设置;所述控制件(22)包括转动连接于进风管(1)的控制杆(223),所述控制杆(223)上设置有若干组双向螺纹段(5),所述双向螺纹段(5)包括第一螺纹(51)和与第一螺纹(51)反向的第二螺纹(52),所述双向螺纹段(5)的数量和所述挡风板(21)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挡风板(211)靠近于所述控制杆(2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移套(2111),所述第二挡风板(212)靠近于控制杆(2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移套(2121),所述第一滑移套(2111)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51),所述第二滑移套(2121)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传送件(23)为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管(1)的导风板,所述控制件(22)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导风板一端的蜗杆(221)以及啮合于蜗杆(221)的蜗轮(222),所述控制杆(223)固定连接于蜗轮(222);所述导风板和进风管(1)之间设置有第一扭簧(232),所述第一扭簧(232)迫使导风板朝远离于进风管(1)的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换热件(31)包括固定穿设于所述进风管(1)顶壁的雾化喷头(311)、设置于进风管(1)外为雾化喷头(311)输送冷水的冷水输水管(312)以及设置于喷头下方用于吸水的纱布(313),所述纱布(313)的下端朝靠近于所述挡风板(21)的方向呈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纱布(313)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设置,所述纱布(313)的相对两表面上的波峰处均设置有由橡胶制成的支撑杆(3131),所述支撑杆(3131)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纱布(313)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杆(3131)沿纱布(31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纱布(313)两表面的所述支撑杆(3131)的两端固定连接,远离所述挡风板(21)的支撑杆(3131)固定连接于所述进风管(1)的顶壁,所述挡风板(21)设置有抵接于支撑杆(3131)的推杆(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换热件(32)包括设置于所述纱布(313)远离于所述挡风板(21)一侧的第一换热管(322)以及固定穿设于所述进风管(1)外与第一换热管(322)连通的热水输水管(321),所述第一换热管(322)沿所述第一换热管(322)沿其长度方向呈盘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322)上设置有换热翅片(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2)上转动连接有套筒(9),所述换热翅片(8)固定连接于套筒(9)上,所述第一换热管(322)套设有第二扭簧(91),所述第二扭簧(91)固定连接于套筒(9),常态下所述第二扭簧(91)迫使套筒(9)上的换热翅片(8)的表面的平行于纱布(313)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换热件(32)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管(322)连通的第二换热管(323)、与第二换热管(323)连通的第三换热管(324)以及穿设于所述进风管(1)与第三换热管(324)连通的排水管(325),所述第二换热管(323)沿所述进风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3)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323)和第三换热管(324)的外周壁均设置有若干个换热翅片(8)。

10.一种建筑通风系统,设置于房屋本体(10)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1)以及连通于进风管(1)以用于对房屋本体(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调节结构,设置于进风管(1),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进风管(1)位于进风口处的风量进行调节的风量调节组件(2)以及用于对进入到进风管(1)内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组件(3);所述风量调节组件(2)包括若干组设置于进风管(1)位于进风口处的挡风板(21)、设置于进风管(1)以控制相邻挡风板(21)之间的间距进而以控制进风管(1)的进风量的控制件(22)以及用于启动控制件(22)的风传送件(23);所述温度调节组件(3)包括均设置于进风管(1)以分别对进入到进风管(1)内的风进行冷处理的冷源换热件(31)或是进行热处理的热源换热件(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1)包括第一挡风板(211)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一挡风板(211)的第二挡风板(212),常态下第一挡风板(211)和第二挡风板(212)相互靠近的一端朝远离于所述进风管(1)设置;所述控制件(22)包括转动连接于进风管(1)的控制杆(223),所述控制杆(223)上设置有若干组双向螺纹段(5),所述双向螺纹段(5)包括第一螺纹(51)和与第一螺纹(51)反向的第二螺纹(52),所述双向螺纹段(5)的数量和所述挡风板(21)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挡风板(211)靠近于所述控制杆(2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移套(2111),所述第二挡风板(212)靠近于控制杆(2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移套(2121),所述第一滑移套(2111)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51),所述第二滑移套(2121)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传送件(23)为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管(1)的导风板,所述控制件(22)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导风板一端的蜗杆(221)以及啮合于蜗杆(221)的蜗轮(222),所述控制杆(223)固定连接于蜗轮(222);所述导风板和进风管(1)之间设置有第一扭簧(232),所述第一扭簧(232)迫使导风板朝远离于进风管(1)的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换热件(31)包括固定穿设于所述进风管(1)顶壁的雾化喷头(311)、设置于进风管(1)外为雾化喷头(311)输送冷水的冷水输水管(312)以及设置于喷头下方用于吸水的纱布(313),所述纱布(313)的下端朝靠近于所述挡风板(21)的方向呈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志远林文超何南南李家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