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0842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4: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垃圾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在上层污染土壤中添加生态修复制剂,在下层土壤中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上、下层土壤对调回填,然后将处理完成的土壤静置处理或者种植植物后粉碎翻耕。该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污染土壤修复,尤其涉及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一半,但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妥善处理,随意堆积在村落周边,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重,是乡村振兴中的治理难题。生活垃圾中成分极其复杂,可提供丰富的营养给各类微生物。研究表明,垃圾可为媒介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提供滋生环境,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喜欢在塑料容器、轮胎、固体垃圾等环境中繁殖。在农村垃圾中还发现了虹彩病毒、细小病毒、痘病毒、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道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多种病原菌。这些使得非正规垃圾堆放场地成为多种病原菌的繁殖地,蚊虫和老鼠滋生繁殖,病原体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当遇上雨水的冲刷时,病原体易在环境中扩散,增加了消化道等传染疾病的风险。因此,亟需一种有效的垃圾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2、目前,垃圾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处理,但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路是:将下层土壤挖出,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以调节原下层土壤的肥力和微生态;在上层污染土壤中添加“菌-虫”生态修复制剂,再翻转到下层修复,不影响耕作层的安全高效利用。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在上层污染土壤中添加生态修复制剂,在下层土壤中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上、下层土壤对调回填,然后将处理完成的土壤静置处理或者种植植物后粉碎翻耕。

5、进一步地,所述生态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1)将垃圾污染土壤的上层土挖出,去除固体垃圾后分批次添加生态修复制剂,混匀;

7、步骤2)将下层土挖出,去除石块后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混匀;

8、步骤3)将步骤1)中添加有生态修复制剂的土壤回填至下层,然后将步骤2)中添加有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的土壤回填至上层;

9、步骤4)将处理完成的土壤静置15d或进一步进行处理,即完成生态修复。静置处理后即可安全种植作物,该方式可以节省修复时间、不耽误农耕。

10、进一步地,所述生态修复制剂包括吞噬型原生动物、产铁载体根际菌和乳酸菌。所述分批次添加生态修复制剂,是指先在土壤中添加吞噬型原生动物,混合均匀,待5-8天后再添加产铁载体根际菌群,待2-4天后再添加乳酸菌群。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吞噬型原生动物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2-1.0%(w/w);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乳酸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群和乳酸菌群的体积为2∶1。产铁载体根际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能产生铁载体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占领土壤表面有利生态位,并与病原菌争夺铁元素,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吞噬型原生动物是土壤中细菌的主要捕食者,主要由有孔虫界、变形虫门、囊泡虫门等组成,它们通过直接捕食病原菌,或产生抑菌物质来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维持土壤微生态健康。两个菌群相互作用,并与吞噬型原生动物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调整上层污染土壤的品质。

12、进一步地,将所述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按0.2-1.0kg/m2的添加量添加到下层土中,即每平方米面积的土地添加的垃圾发酵调理剂用量为0.2-1.0kg。

13、更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生物质垃圾收集、粉碎、混合均匀,堆放于土坑中,添加em堆肥菌,顶部盖塑料膜保温,自然发酵25-50d,期间翻堆1-3次,并补充em堆肥菌1-2次。所述生物质垃圾是指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厨余垃圾、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富含生物质的垃圾。所述em堆肥菌的添加量为生物质垃圾的0.2-0.4%(w/w)。

14、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土的厚度为25-45cm,所述下层土的厚度为15-40cm。这里所述的下层土厚度是指将上层土挖出后,继续向下15-40cm的深度。

15、进一步地,所述进一步处理是指在处理完成的土壤上种植紫云英和三叶草,1-4个月后将紫云英和三叶草收割、粉碎,粉碎后的样品直接与土壤翻耕混匀,处理完毕,即完成生态修复,可安全种植作物。

16、所述紫云英和三叶草的种植方式为:条跺式间隔撒播。即:将种子先放入清水过夜,与腐殖土按1∶(10-15)(w/w)混匀,再按200-300g/m2密度、紫云英和三叶草间隔0.5m宽、条跺式、交替式撒播在土壤上面,浇水至土壤湿润即可。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18、(1)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动物-微生物-植物”组合生态修复方法,各种生物协同作用、效率高、效果好。吞噬型原生动物通过直接捕食或分泌代谢物质,有效杀灭土壤中部分病原体;产铁载体根际菌群与病原体竞争铁元素,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乳酸菌群等有益微生物群落占领土壤生态位,进一步抑制土壤病原体。

19、(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添加化学试剂、不产生有害化学物质,避免了二次污染;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生态修复方法效率高、环境友好、成本低、安全稳定,更具可行性。

20、(3)本专利技术将上下层土壤互换策略可让抑制土壤病原体的生态反应发生在土壤耕作层下,避免耽误农耕,可以实现边修复边生产的效果。

21、(4)本专利技术堆肥化利用了厨余垃圾、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村生物质垃圾,既增加了原下层土壤的肥力,也对垃圾污染物进行了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基于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修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层污染土壤中添加生态修复制剂,在下层土壤中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上、下层土壤对调回填,然后将处理完成的土壤静置处理或者种植植物后粉碎翻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制剂包括吞噬型原生动物、产铁载体根际菌和乳酸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吞噬型原生动物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2-1.0%(w/w);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乳酸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群和乳酸菌群的体积为2∶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按0.2-1.0kg/m2的添加量添加到下层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生物质垃圾收集、粉碎、混合均匀,堆放于土坑中,添加EM堆肥菌,顶部盖塑料膜保温,自然发酵25-50d,期间翻堆1-3次,并补充EM堆肥菌1-2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土的厚度为25-45cm,所述下层土的厚度为15-40c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处理是指在处理完成的土壤上种植紫云英和三叶草,1-4个月后将紫云英和三叶草收割、粉碎,粉碎后的样品直接与土壤翻耕混匀,处理完毕,即完成生态修复,可安全种植作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层污染土壤中添加生态修复制剂,在下层土壤中添加生物质垃圾发酵调理剂,上、下层土壤对调回填,然后将处理完成的土壤静置处理或者种植植物后粉碎翻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制剂包括吞噬型原生动物、产铁载体根际菌和乳酸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村垃圾污染土壤病原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吞噬型原生动物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2-1.0%(w/w);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乳酸菌的添加量为上层土的0.5-1.5%(v/w),菌液浓度为107-109cfu/ml;所述产铁载体根际菌群和乳酸菌群的体积为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云川蒋娟万合锋胡菁王龙燕苏荣翔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