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99929 阅读:5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利用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所述淡水鱼苗体长在10厘米以下,所述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25条/平方米,所述淡水鱼苗为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苗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淡水螺类软体动物为田螺、山坑螺和沙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为河蚌。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易于实现、操作简单、环保且处理成本低的养殖用水处理方法,符合新时代农副水产养殖业对绿色生态的新要求,适合在龟养殖技术领域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农副水产品养殖
,具体涉及龟养殖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室内龟养殖池所用的养殖水往往是静态的,即其无法自我流动或循环更新,在龟 养殖过程中,龟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容易对养殖水造成污染,甚至滋生有害细菌影响龟的 健康。因此对龟进行人工养殖时需对养殖水进行处理,使养殖用水保持洁净、无污染、无脏 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定期更换养殖用水,这种处理方法费水、费时、费力,加重养殖户的养 殖成本,且经常更换养殖用水还会对龟造成惊扰,影响龟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目前也有养殖 户采用化学药剂对养殖用水进行净化消毒,化学药剂一般含有危害物质,容易对龟及环境 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采用经化学药剂净化消毒后的养殖用水进行龟养殖不具环保性,所产 出的龟产品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简易、环保且低处理成本的龟养殖用水处理 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 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 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 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所述淡水鱼苗体长在10厘米以下。所述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25条/平方米。所述淡水鱼苗为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苗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淡水螺类软体动物为田螺、山坑螺和沙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为河蛘。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生物净化方式,易于实现、操作简单、环保且 处理成本低;本专利技术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以龟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食,可及时清 除龟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使其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龟养殖池内还放养有淡水螺类或双 壳类软体动物,能及时清理淡水鱼苗和龟的排泄物,并与淡水鱼苗和龟形成生物链,有利于 保持养殖水的洁净,使龟的生活环境更生态、环保,为龟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其是利用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 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 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即在 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软体动物,或放养淡水鱼苗和双壳类软体动物,或同时放养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淡水鱼苗、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和龟 在龟养殖池中同时生活形成生物链,其中淡水鱼苗以龟的排泄物或食物残渣为主食,当龟 产生排泄物或进食后向养殖池中带入食物残渣时,淡水鱼苗能及时进行清理使其不对养殖 水造成污染。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淡水鱼苗和龟的排泄物为食,当淡水鱼苗对龟 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清理不完全时,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将进一步清理,确保龟的 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还以淡水鱼苗的排泄 物为食,因此淡水鱼苗的排泄物能得到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清理,不对养殖水造 成污染。本专利技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养殖池中形成生物链,通过生物净化方式对龟养殖用 水进行实时净化处理,具有处理成本低、易于操作、环保的等优点。采用本处理方法有利于 实时保持龟养殖用水的洁净,使龟的生活环境更生态、环保,为龟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本专利技术放养的淡水鱼苗体长最好在10厘米以下,体长在10厘米的淡水鱼苗不具攻击性或攻击性不强,有利于保障龟和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安全。淡水鱼苗放养 密度过大会排挤龟的生活空间,放养密度过小则无法保障对龟的排泄物或食物残渣及时清 理,因此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以1-25条/平方米为宜,该范围内的淡水鱼苗放养密度有助 于龟与淡水鱼苗的良好共生。淡水鱼苗可以选择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苗 中的一种或多种,淡水螺类软体动物可以选择为田螺、山坑螺和沙螺中的一种或多种,淡水 双壳类软体动物一般选用河蛘。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选用面积为10平方米的养殖池,养殖体重为100g_150g的幼龟,共放养200只,即 龟养殖密度为20只/平方米。养殖池中水池面积为7平方米,水池水深25厘米,旱台面积 为3平方米。在水池中放养体长在3-5厘米范围内的磷鱼苗和鲤鱼苗各14条,即淡水鱼苗 的放养密度为4条/平方米,再向水池中投入50只田螺。幼龟、磷鱼苗、鲤鱼苗和田螺放养 完毕,立刻收集100毫升水池中的养殖用水作为参照样本,对参照样本的悬浮物、漂浮物质 以及色、臭、味等水质指标进行测试和记录。依照幼龟的常规养殖程序进行养殖,期间不更 换水池中的养殖用水,连续两周在每天同一时间点对养殖用水进行随机抽样一次,每次抽 样100毫升,对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的悬浮物、漂浮物质以及色、臭、味等水质 指标进行测试和记录。经比较,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各项水质指标与参照样本 的对应水质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将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和参照样本的各项水质 指标测试结果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的各项水质指标标准值做对比,比较结果表明,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和参照样本的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渔业 水质标准(GBl 1607-89)要求。实施例二选用面积为15平方米的养殖池,养殖体重在300g以上的成龟,共放养60只,即龟 养殖密度为4只/平方米。养殖池中水池面积为10平方米,水池水深30厘米,旱台面积为 5平方米。在水池中放养体长在5-10厘米范围内的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 苗各20条,即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0条/平方米,再向水池中投入田螺、山坑螺及河蛘 各40只,成龟、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金鱼苗、田螺、山坑螺及河蛘放养完毕,立刻收集100毫升水池中的养殖用水作为参照样本,对参照样本的悬浮物、漂浮物质以及色、臭、味等水质指标进行测试和记录。依照成龟的常规养殖程序进行养殖,期间不更换水池中 的养殖用水,连续两周在每天同一时间点对养殖用水进行随机抽样一次,每次抽样100毫 升,对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的悬浮物、漂浮物质以及色、臭、味等水质指标进行 测试和记录。经比较,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各项水质指标与参照样本的对应水 质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将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水样本和参照样本的各项水质指标测试 结果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的各项水质指标标准值做对比,比较结果表 明,两周内每天抽取的养殖用 水样本和参照样本的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GBl 1607-89)要求。实施例三选用面积为3平方米的养殖池,养殖体重在50g以内的稚龟,共放养75只,即龟养 殖密度为25只/平方米。养殖池中水池面积为2平方米,水池水深20厘米,旱台面积为1 平方米。在水池中放养体长在2-3厘米范围内的磷鱼苗、鲢鱼苗和鲤鱼苗各6条,即淡水鱼 苗的放养密度为9条/平方米,再向水池中投入田螺和河蛘各20只。稚龟、磷鱼苗、鲢鱼苗、 鲤鱼苗、田螺及河蛘放养完毕,立刻收集100毫升水池中的养殖用水作为参照样本,对参照 样本的悬浮物、漂浮物质以及色、臭、味等水质指标进行测试和记录。依照稚龟的常规养殖 程序进行养殖,期间不更换水池中的养殖用水,连续两周在每天同一时间点对养殖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艺林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