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9653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2:4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包括:箱体,其内设有澄清室,澄清室内设有用于将其内的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从澄清室内分别单独向箱体外输送的流体通道;混合室,其位于澄清室内,混合室上自上而下插设并可拆卸式安装有混合萃取组件,混合室顶端的出液口通过引流通道实现与澄清室的连通;其中,所述箱体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混合室内输送油相液体与水相液体的油相通道和水相通道,澄清室内设有用于将其内水相液体输送至其内混合室中的回流通道。本技术减轻了装配工作的强度且便于控制萃取箱的体积,并能够提高萃取箱的混合萃取效率和萃取回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萃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


技术介绍

1、混合澄清萃取箱属于分级接触传质设备中的一种,其主要由混合室和澄清室两部分组成。澄清室是水平截面积较大的空室,用以加速液滴的凝聚分层,混合室中装有搅拌器,用以促进液滴破碎和均匀混合。根据分离要求,混合澄清萃取箱可以单级使用,也可以组成级联。当级联逆流操作时,料液和萃取剂分别加到级联两端的级中,萃余液和萃取液则在相反位置的级中导出。

2、现有的混合澄清萃取箱结构简单但管路搭建复杂,装配工作量大,且占地面积和空间要求大,投资和运转费用较高。同时,由于混合室内混合程度低、澄清室内分相时间短等原因,大大影响了混合澄清萃取箱的混合萃取效率和萃取回收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该萃取箱减轻了装配工作的强度且便于控制萃取箱的体积,并能够提高萃取箱的混合萃取效率和萃取回收率。

2、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包括:

4、箱体,其内设有澄清室,澄清室内设有用于将其内的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从澄清室内分别单独向箱体外输送的流体通道;

5、混合室,其位于澄清室内,混合室上自上而下插设并可拆卸式安装有混合萃取组件,混合室顶端的出液口通过引流通道实现与澄清室的连通;

6、其中,所述箱体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混合室内输送油相液体与水相液体的油相通道和水相通道,澄清室内设有用于将其内水相液体输送至其内混合室中的回流通道,流体通道、油相通道、水相通道、回流通道以及混合室均位于澄清室的一端上,引流通道横跨于澄清室的正上方且其的出液口位于澄清室的另一端上。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用于水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一通道以及用于油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进液口分别与澄清室的底部和顶部相连通,第一通道呈倒u形,第二通道的进液口高于第一通道的最高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出液口分别位于箱体的两端上。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通道的口径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逐渐变大,引流通道的底面呈倾斜设置,引流通道内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依次设有呈金字塔状错位排布的若干分流片以及呈直线状错位排布的若干阻流片。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萃取组件包括主体,主体为框架结构,主体上转动设置有转轴并安装有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转轴上固定有推进叶轮、涡轮、第一动叶轮以及两个第二动叶轮,主体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上往下依次分隔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两个第二动叶轮分别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推进叶轮位于第一隔板的通孔内,第二隔板的通孔内固定有静叶轮,静叶轮套设于转轴上,涡轮位于第三腔室的进液口的正上方,第一动叶轮位于涡轮和静叶轮之间。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流通道呈倒u形,回流通道的最高处低于第二通道的进液口,回流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澄清室的底部、混合室的底部相连通。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澄清室通过栏栅板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分隔室和第二分隔室,混合室、流体通道、油相通道、水相通道以及回流通道均位于第一分隔室内,引流通道的出液口与第二分隔室相连通。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抵住混合萃取组件的支撑板,混合室的底部通过支撑板分隔形成三个进液腔,三个进液腔分别与水相通道、油相通道以及回流通道的出液口相连通。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查看澄清室内液位的观察腔,箱体上插设有反光片,反光片位于观察腔内。

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5、(1)本技术通过将混合室、流体通道、油相通道、水相通道以及回流通道均设置在澄清室内的方式,使得在箱体制造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相应结构在箱体内的制作,减少了装配的部件数量,减轻了装配工作的强度且便于控制萃取箱的体积。

16、(2)本技术通过混合萃取组件在混合室内的安装方式,降低了混合萃取组件的维修更换难度,且由于混合室内的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均在混合萃取组件的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动,从而避免了混合室内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出现密度高的液体下沉、密度低的液体上浮的现象,提高了混合程度,保障了混合萃取的效率。

17、(3)本技术通过引流通道对混合室排出的混合液的引流效果,使得混合液远离流体通道、回流通道以及混合室,延长了混合液在澄清室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混合液能够在澄清室内分相完成后再经流体通道从澄清室内向箱体外输送或经回流通道再回流入混合室内,提高了萃取箱的混合萃取效率和萃取回收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用于水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一通道以及用于油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进液口分别与澄清室的底部和顶部相连通,第一通道呈倒U形,第二通道的进液口高于第一通道的最高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出液口分别位于箱体的两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的口径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逐渐变大,引流通道的底面呈倾斜设置,引流通道内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依次设有呈金字塔状错位排布的若干分流片以及呈直线状错位排布的若干阻流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萃取组件包括主体,主体为框架结构,主体上转动设置有转轴并安装有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转轴上固定有推进叶轮、涡轮、第一动叶轮以及两个第二动叶轮,主体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上往下依次分隔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两个第二动叶轮分别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推进叶轮位于第一隔板的通孔内,第二隔板的通孔内固定有静叶轮,静叶轮套设于转轴上,涡轮位于第三腔室的进液口的正上方,第一动叶轮位于涡轮和静叶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呈倒U形,回流通道的最高处低于第二通道的进液口,回流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澄清室的底部、混合室的底部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室通过栏栅板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分隔室和第二分隔室,混合室、流体通道、油相通道、水相通道以及回流通道均位于第一分隔室内,引流通道的出液口与第二分隔室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抵住混合萃取组件的支撑板,混合室的底部通过支撑板分隔形成三个进液腔,三个进液腔分别与水相通道、油相通道以及回流通道的出液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查看澄清室内液位的观察腔,箱体上插设有反光片,反光片位于观察腔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用于水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一通道以及用于油相液体向箱体外输送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进液口分别与澄清室的底部和顶部相连通,第一通道呈倒u形,第二通道的进液口高于第一通道的最高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出液口分别位于箱体的两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的口径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逐渐变大,引流通道的底面呈倾斜设置,引流通道内从其进液口到出液口依次设有呈金字塔状错位排布的若干分流片以及呈直线状错位排布的若干阻流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澄清萃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萃取组件包括主体,主体为框架结构,主体上转动设置有转轴并安装有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转轴上固定有推进叶轮、涡轮、第一动叶轮以及两个第二动叶轮,主体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上往下依次分隔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两个第二动叶轮分别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恩李珊
申请(专利权)人:桐庐三鑫防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