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结构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9631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消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消声结构及其工作方法,消声结构包括:底板;消声孔板,与底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夹层空间;立柱,设置于消声孔板与底板之间,立柱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与底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消声孔板相连接;消声丝,由弹性材质制成,消声丝的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在夹层空间内悬空设置;若干消声丝周向设置于立柱的外侧周壁上,消声丝适于在噪声的声压作用下振动变形,以将噪声能量转化成振动机械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立柱上设置消声丝,利用消声丝的机械振动变形将进入消声结构内部的噪声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具有噪声全频率范围内能量的吸收转换优势,能够适应多频复杂噪声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声,具体涉及一种消声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在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动力设备上采用最广泛的是基于共振吸声结构制造的蜂窝穿孔板共振消声结构。该结构由一定厚度的蜂窝芯材和上下两层面板组成,其中上面板为钻有一定数量、一定大小孔眼的穿孔板,下面板为用于安装蜂窝芯材的刚性背板。这种三明治夹层结构中,每个蜂窝孔格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赫姆霍兹共振腔,当声波进入蜂窝芯格后,孔内及腔内空气振动分别相当于“活塞”和“弹簧”,阻止体积、速度和声压变化从而起到吸声作用。

2、然而上述蜂窝穿孔板共振消声结构,因其利用亥姆霍兹共振腔原理,仅能够对与共振腔内的气体形成共振的噪声频率能量进行吸收耗散,其余频率的噪声并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噪声吸收频带较窄,无法适应多频复杂噪声源。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消声结构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蜂窝穿孔板共振消声结构仅能够对与共振腔内的气体形成共振的噪声频率能量进行吸收耗散,其余频率的噪声并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噪声吸收频带较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丝(40)的直径为d,d满足0.5mm≤d≤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孔板(20)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声孔(51)的孔径为D1,D1满足10mm≤D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筒体(50)的外侧周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消声孔(52),所述第二消声孔(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消声孔(51)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夹层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丝(40)的直径为d,d满足0.5mm≤d≤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孔板(20)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声孔(51)的孔径为d1,d1满足10mm≤d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筒体(50)的外侧周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消声孔(52),所述第二消声孔(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消声孔(51)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夹层空间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声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丰肖俊峰高松夏家兴王玮王峰李乐郭菡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