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578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所述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包括第一板框,所述第一板框的后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后表面设置有拆装组件,所述拆装组件包括第二板框、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所述加强筋后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板框,所述第二板框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二板框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具有使得电极厚度与分配槽厚度一致,不再受子电极框板厚度限制,降低电极框的注塑工艺难度,使得电极厚度极大降低,进而提高电堆功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流电池,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


技术介绍

1、碳毡或者石墨毡因为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比较适合用于全钒液流电池中,电极作为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池内阻及电解液分布均匀性与扩散状态,进而影响电池的三大极化,即活化极化、欧姆极化及浓差极化,并最终影响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和能量转换效率,目前全钒液流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高功率密度,为实现这个目的,电极材料的厚度正在向薄发展,工程应用中常采用4.2mm左右的碳毡,工程应用中该碳毡电极能达到的电流密度约120—160ma/cm2,实现高功率密度,降低碳毡厚度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方向。

2、采用超薄碳毡作为液流电池电极时,目前现有的电极框结构常采用对称设计,加工难度大,难以规模化生产,且其结构大多是将双极板置于两个电极框中间,通过加热或者激光工艺,将三个零部件处理成作为一个整体部件的半成品,装堆敷设碳毡电极的时候需要人工再反转一次该半成品,不利于实现装堆自动化。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使得电极厚度不再受子电极框板厚度限制,降低电极框的注塑工艺难度,使得电极厚度极大降低,进而提高电堆功率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包括第一板框,所述第一板框的后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后表面设置有拆装组件,所述拆装组件包括第二板框、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所述加强筋后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板框,所述第二板框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二板框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的外侧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的内部均与第二卡块的外侧滑动连接。

3、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的内部均开设有与第一卡块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的内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卡块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

4、优选的,所述第二板框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碳毡,所述第一板框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碳毡,所述第二碳毡的后表面设置有离子膜所述第一板框的内部设置有凹槽。

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板框组件,对出液分配槽和进液分配槽进行单独注塑成型,电极厚度只与分配槽高度有关,不再受子电极框板厚度限制,降低电极框的注塑工艺难度,同时可适用于超薄电极,相对于常规厚度的电极,超薄电极能极大的提高电堆的功率密度,第一板框和第二板框厚度采用非对称互补设计,其中第二板框的较薄,同时第一板框厚度较厚,使得第一板框可以与第二板框可以进行堆叠放置,从而保证电堆机械性能的同时又有优良的密封性能,在对碳毡电极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反转工艺,避免了敷设时碳毡脱出或移位的情况,组装时可层层敷设码放至一个电堆,也可以将多片电极框组装成一个单元,将数个单元组装成一个电堆,可实现装堆工序的自动化,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解决了现有的电极框结构常采用对称设计,加工难度大,难以规模化生产,且其结构大多是将双极板置于两个电极框中间,通过加热或者激光工艺,将三个零部件处理成作为一个整体部件的半成品,装堆敷设碳毡电极的时候需要人工再反转一次该半成品,不利于实现装堆自动化的问题

7、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强筋,可以对第二板框的强度进行加强,提高第二板框的机械性能,进而保证第二板框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便于工作人员通过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对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进行安装,同时可以对第一进液分配槽和第二进液分配槽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凹槽,使得第一板框的后表面可以与第二板框的前表面进行嵌合,从而使得第一板框和第二板框之间可以连接紧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框(1),所述第一板框(1)的后表面设置有加强筋(2),所述加强筋(2)的后表面设置有拆装组件(3),所述拆装组件(3)包括第二板框(301)、第一卡块(302)、第二卡块(303)、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所述加强筋(2)后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板框(301),所述第二板框(30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302),所述第二板框(301)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303),所述第一卡块(302)的外侧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的内部均与第二卡块(303)的外侧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的内部均开设有与第一卡块(302)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4),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的内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卡块(303)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框(3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碳毡(8),所述第一板框(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碳毡(9),所述第二碳毡(9)的后表面设置有离子膜(6)所述第一板框(1)的内部设置有凹槽(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超薄电极的液流电池电极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框(1),所述第一板框(1)的后表面设置有加强筋(2),所述加强筋(2)的后表面设置有拆装组件(3),所述拆装组件(3)包括第二板框(301)、第一卡块(302)、第二卡块(303)、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所述加强筋(2)后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板框(301),所述第二板框(30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302),所述第二板框(301)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303),所述第一卡块(302)的外侧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所述第一进液分配槽(304)和第二进液分配槽(3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芳芳黄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安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