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511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包括一网循环水系统,吸收式热泵机组和地埋管,蒸发器的出口与地埋管的进口连接,地埋管的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发生器的水侧进口与一网循环水系统的一网供水管连接;发生器的水侧出口通过板式换热器与散热器用户供水管连接;冷凝器的水侧出口与地热用户供水管连接;吸收器的水侧进口与地热用户回水管连接,通过对高温一网供水进行梯级利用,以吸收式热泵耦合地埋管利用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将地热能应用于供热系统中,解决了现阶段供热系统面临的不同散热末端位于同一热网所带来的运行调节困难、热力水力失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清洁供热,尤其涉及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


技术介绍

1、近年来,自各地方政府清洁采暖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以各种清洁低碳技术路线(清洁燃煤、天然气、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工业余热等)作为热源的供暖形式应用逐渐广泛,这类系统运行效率高、调节灵活、供热成本低、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因而受到大力推广。地热供暖作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利用方式直接的清洁供暖手段,可作为清洁供暖重要推广技术路线之一,利用地热供暖,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能以极低成本进行可持续供能。目前集中供热系统在融入清洁供暖元素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制约与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现阶段新建建筑均为节能建筑,老旧建筑外围结构保温层差,而且旧建筑多采用散热器作为末端供暖设备,新建筑多采用地暖作为末端供暖设备,二者运行时供回水温度与流量不同导致热网运行调节困难。在清洁化供暖的大背景下,上述热网系统也并不能顺利融入清洁供暖元素,使供暖低碳化、低成本化进程停滞不前。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发生器(15)的工质侧连接;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冷凝器(19)的工质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发生器(15)的工质侧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9)与蒸发器(21)之间的管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发生器(15)的工质侧连接;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冷凝器(19)的工质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17)的工质侧与发生器(15)的工质侧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9)与蒸发器(2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用户供水管与地热用户回水管之间设置有混水旁路;所述混水旁路上设置有逆止阀(13),变频式混水泵(12)和球阀(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耦合混水技术的大温差分区供热换热站,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爱明贺凯王泽广王延生隋凯郑剑平王玉龙张诚玮于秀波尚海军王钰泽史耀辉康敬德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五零零供热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