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及焊料结构技术_技高网

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及焊料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99505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及焊料结构,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形成待焊组件,所述焊料结构包括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所述非均夹层具有网状结构;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加热焊接,所述焊接温度高于钎焊焊片的熔融温度且低于所述非均夹层的熔融温度。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钎焊方法,通过在焊料结构中间增加非均夹层,焊接过程中非均夹层的网状结构不随焊料发生熔融,实现了纵向残余应力的转移,即部分基材焊接面位置应力被转至焊料处,可有效解决诸如陶瓷与金属此类高错配体系连接产生的焊后残余应力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钎焊残余热应力缓解,尤其涉及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及焊料结构


技术介绍

1、焊接技术用于金属物件,陶瓷和半导体等材料的可靠连接。钎焊在精细焊接和高物性差异材料焊接的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在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方法中,钎焊具有工艺简单、尺寸适应性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成为陶瓷-金属常见的连接方法。在钎焊设计的问题中,除了需要解决润湿性、均匀性等对形成完整接头所提出的要求外,钎焊中形成的残余应力问题也是钎焊结构强度考核的重要要求。焊件在热过程中会因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残留在焊接结构中的内应力被称为残余应力,尤其是以焊缝金属熔化后再凝固、冷却收缩受到约束而产生的热应力最为显著,是残余应力的主要部分。对以疲劳载荷作为使用工况的焊接件而言,残余应力主导了初始裂纹的产生,从而极大程度影响了这种工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及焊料结构。

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3、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形成待焊组件,所述焊料结构包括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所述非均夹层具有由多个经线和多个纬线交叉形成的网状结构;

4、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加热焊接,所述焊接温度高于钎焊焊片的熔融温度且低于所述非均夹层的熔融温度。

5、优选地,还包括:预先将所述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固定连接。

<p>6、优选地,所述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具体为:将所述非均夹层放置在两个钎焊焊片之间,使得两个钎焊焊片对应布置,且使得所述非均夹层的最外侧经线和/或纬线与所述钎焊焊片边缘之间具有预设边距。

7、优选地,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的端部与钎焊焊片相应边缘齐平,且所述外侧经线的预设边距与所述外侧纬线的预设边距相等。

8、优选地,还包括:预先对模拟钎焊组件进行应力模拟,根据应力模拟结果确定所述预设边距,所述模拟钎焊组件为不含非均夹层的待焊组件。

9、优选地,所述预先对所述模拟钎焊组件进行应力模拟,根据应力模拟结果确定所述预设边距,具体为:

10、对所述模拟钎焊组件进行等尺寸的应力模拟,采取钎焊焊片上的预设路径,并取该路径上的径向正应力分量σx(d)与轴向正应力分量σz(d),然后将两类应力相减作为有效应力σv=σx-σy;

11、将上述有效应力σv代入式δσ=αγ(d)σv,得有效作用量随路径变化的函数,以δσ最高点所在的d值作为预设边距;

12、优选地,所述钎焊焊片为正方形,所述钎焊焊片上的预设路径为正方形对角线。

13、优选地,两个基材分别为铜和aln陶瓷,所述钎焊焊片采用银铜钛材料制成,所述非均夹层采用钨丝编织而成。

14、优选地,所述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加热焊接,具体为:

15、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钎焊连接,钎焊温度845℃-855℃,保温时间为9-11min。

16、优选地,所述钎焊连接时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将温度升至钎焊温度,具体为:

17、从室温以8-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80-320℃,保温30-45min;再以8-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45℃-855℃,保温9-11min;

18、优选地,在所述钎焊温度保温后,以8-12℃/min的速度降温至280-320℃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19、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出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形成待焊组件,所述焊料结构包括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所述非均夹层具有网状结构;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加热焊接,所述焊接温度高于钎焊焊片的熔融温度且低于所述非均夹层的熔融温度。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钎焊方法,利用丝网结构为主的非均质非均夹层协调原有的应力分布,进而得到性能良好的钎焊接头,焊接过程中非均夹层的网状结构不随焊料发生熔融,实现了纵向残余应力的转移,即部分基材焊接面位置应力被转至焊料处,可有效解决诸如陶瓷与金属此类高错配体系连接产生的焊后残余应力高的问题。

20、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用于上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的焊料结构,包括:两个焊片和位于两个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所述非均夹层具有由多个经线和纬线交叉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述非均夹层的熔融温度高于焊片焊接温度。

21、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出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用焊料结构,其技术效果与上述钎焊方法类似,因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先将所述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具体为:将所述非均夹层放置在两个钎焊焊片之间,使得两个钎焊焊片对应布置,且使得所述非均夹层的最外侧经线和/或纬线与所述钎焊焊片边缘之间具有预设边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的端部与钎焊焊片相应边缘齐平,且所述外侧经线的预设边距与所述外侧纬线的预设边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先对模拟钎焊组件进行应力模拟,根据应力模拟结果确定所述预设边距,所述模拟钎焊组件为不含非均夹层的待焊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对所述模拟钎焊组件进行应力模拟,根据应力模拟结果确定所述预设边距,具体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基材分别为铜和AlN陶瓷,所述钎焊焊片采用银铜钛材料制成,所述非均夹层采用钨丝编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焊组件进行加热焊接,具体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连接时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将温度升至钎焊温度,具体为:

10.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的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焊片和位于两个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所述非均夹层具有由多个经线和纬线交叉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述非均夹层的熔融温度高于焊片焊接温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先将所述两个钎焊焊片和位于两个钎焊焊片之间的非均夹层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待焊接的两个基材的焊接面之间放置焊料结构,具体为:将所述非均夹层放置在两个钎焊焊片之间,使得两个钎焊焊片对应布置,且使得所述非均夹层的最外侧经线和/或纬线与所述钎焊焊片边缘之间具有预设边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的端部与钎焊焊片相应边缘齐平,且所述外侧经线的预设边距与所述外侧纬线的预设边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钎焊残余应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先对模拟钎焊组件进行应力模拟,根据应力模拟结果确定所述预设边距,所述模拟钎焊组件为不含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艳明王达达闾川阳李华鑫李亚飞石磊金霞刘平顾小龙杨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