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电控制器件,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1、在现有继电器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组件采用单触点结构,即接触组件的第一簧片仅具有一个动触点且第二簧片仅具有一个静触点,该动触点和静触点构成接触组件的一组单触点结构。为改善上述触点结构,部分继电器的接触组件采用双触点结构,即接触组件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两端的两组触点结构。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采用双触点结构的接触组件的引出端设计和磁路组件的引出端设计,目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采用双触点结构且触点引出端布置合理的继电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接触组件以及磁路组件,所述接触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位于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磁路组件的一侧,两个所述簧片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第二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两个所述动触点与相对的所述簧片分别形成两组触点结构;所述接触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触点引出端,分别为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一引出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簧片,所述第二引出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簧
4、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簧片背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一簧片的动触点的位置对应布置;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簧片背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二簧片的动触点的位置对应布置。
5、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出端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的部分开设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对应于邻近的一组所述触点结构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二簧片的动触点显露于所述检测窗口。
6、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壳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触点引出端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并经由所述第一避让槽伸出所述壳体。
7、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磁路组件包括线圈,所述线圈连接有线圈引出端;其中,所述线圈引出端与所述触点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壳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线圈引出端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避让槽,并经由所述第二避让槽伸出所述壳体。
8、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线圈引出端部分容纳并穿过所述定位槽。
9、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定位凸起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凸起,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之间形成所述定位槽。
10、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定位凸起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表面开设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定位凸起。
11、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继电器的厚度方向,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且小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12、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簧片朝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侧还设置有静触点,所述第一簧片的静触点与动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所述第一簧片的静触点与所述第二簧片的动触点相对布置而形成一组所述触点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还设置有静触点,所述第二簧片的静触点与动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所述第二簧片的静触点与所述第一簧片的动触点相对布置而形成一组所述触点结构。
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提出的继电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本公开提出的继电器的接触组件采用双触点结构,即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这两个簧片沿第二方向相反的两端部分别设置动触点,据此形成两组触点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别连接两个簧片的两个触点引出端均延伸至壳体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并由壳体沿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引出,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公开适用于接触组件采用双触点结构的继电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接触组件的两个触点引出端分别在壳体的同一侧延伸,并沿壳体的同一侧引出,据此避免两个接触引出端过分侵入壳体的壁面结构,保证壳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接触组件以及磁路组件,所述接触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位于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磁路组件的一侧,两个所述簧片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的部分开设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对应于邻近的一组所述触点结构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二簧片的动触点显露于所述检测窗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触点引出端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并经由所述第一避让槽伸出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包括线圈,所述线圈连接有线圈引出端;其中,所述线圈引出端与所述触点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壳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线圈引出端部分容纳并穿过所述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定位凸起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凸起,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之间形成所述定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定位凸起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表面开设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定位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继电器的厚度方向,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且小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接触组件以及磁路组件,所述接触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位于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磁路组件的一侧,两个所述簧片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的部分开设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对应于邻近的一组所述触点结构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二簧片的动触点显露于所述检测窗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触点引出端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并经由所述第一避让槽伸出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包括线圈,所述线圈连接有线圈引出端;其中,所述线圈引出端与所述触点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壳壁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仲波,代文广,蔡雅婧,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