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鸿凯专利>正文

童车用快速可折叠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3794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童车用快速可折叠支架,包括有前轮架、后轮架和扶手架,该前轮架的中部与后轮架的中部之间交叉可转动枢接于一起,该扶手架的下端与前轮架的上部之间可向下翻转枢接,于扶手架和前轮架之间设有用于将扶手架和前轮架锁固不可翻转的锁固装置;以及,于前轮架和后轮架之间设有以使前轮架和后轮架张开一定角度的支撑杆组,该支撑杆组包括有至少两枢接于一起的前杆和后杆,该前杆与前轮架枢接,该后杆与后轮架枢接。藉此,通过利用该锁固装置将扶手架和前轮架锁固不可翻转,以及,通过利用支撑杆组将前轮架和后轮架固定支撑而张开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零部件少、操作简便而快速、便于携带、成本低、有利于市场的推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童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童车用快速可折叠支架
技术介绍
童车是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它承载着父母对婴儿健康成长的殷切 希望。为了使用、携带及储存的方便性,目前市场上大多的童车设计成可折叠结构,该种可 折叠式的童车在不使用时可将其折叠起来,不但节省了空间,而且携带也方便。上述现有的可折叠式的童车结构,虽可提供给使用者折叠、方便携带等功效,确实 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自身结构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诸多不足,造成 现有的可折叠式童车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具体而言,现有 技术中的可折叠式童车结构在折叠和张开时操作复杂,人们往往需要操作童车的很多部件 才能实现有限的折叠或者张开,费时又费力,使用者倍感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可折叠的童车,以便在童车张开和折叠时操作简便,省时省 力,节省更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童车用 快速可折叠支架,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而快速、便于携带之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童车用快速可折叠支架,包括有前轮架、后轮架和扶手架,该前轮架的中部与 后轮架的中部之间交叉可转动枢接于一起,该扶手架的下端与前轮架的上部之间可向下翻 转枢接,于扶手架和前轮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扶手架和前轮架锁固不可翻转的锁固装置; 以及,于前轮架和后轮架之间设置有以使前轮架和后轮架张开一定角度的支撑杆组,该支 撑杆组包括有至少两枢接于一起的前杆和后杆,该前杆与前轮架枢接,该后杆与后轮架枢 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架包括有两并排设置的竖向连杆和一连接于两竖向 连杆之间的横向连杆,该横向连杆两端分别与两竖向连杆枢接,横向连杆的中部为可折叠 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架呈“ H ”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轮架包括有两杆体,该两杆体的下端相互可左右转动 枢接,两杆体的上端相互朝外张开。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轮架呈“V”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轮架包括有两杆体,该两杆体的上端相互可左右转动 枢接,两杆体的下端相互朝外张开。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轮架呈倒“V”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固装置包括有座体和卡合块,该座体固设于前轮架的上端,该卡合块套装于扶手架上,该扶手架的下端与座体可向下翻转枢接;以及,于座体上 延伸出有固定柱,对应于卡合块上设置有与固定柱相适配的固定孔,卡合块可活动式与座 体对接,固定柱插装于固定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杆组的杆体数为二,该前杆的前端与前轮架枢接,前 杆的后端设置有挡块;该后杆与后轮架枢接并位于挡块的上方,后杆的前端与前杆枢接,后 杆的后端延伸出后轮架外。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一步包括有一篮框,该篮框与后杆的后端固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一、通过于枢接在一起的扶手架和前轮架之间设置有锁固装置,利用该锁固装置 将扶手架和前轮架锁固不可翻转,以及,通过于前轮架和后轮架之间枢接有支撑杆组,利用 该支撑杆组将前轮架和后轮架固定支撑而张开一定角度,结构更简单、零部件更少、操作更 加简便和快速、更便于携带。二、通过于横向连杆上设置有锁钮,使得扶手架左右两竖向连杆可相对折叠,结构 简单、操作简便、更有利于节省空间。三、通过于锁固装置的座体上设置有固定柱,于卡合块上设置有固定孔,利用固定 柱与固定孔相互对插而将扶手架和前轮架固定不可翻转,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可快速 操作实现翻转折叠。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中的扶手架相对前轮架向下翻转折叠的状态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中的扶手架向内靠拢折叠的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中的支撑杆组向上翻转折叠的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中的支撑杆组继续向上翻转折叠的状态图;图7是本技术之实施例完全折叠后的状态图。附图标识说明10、前轮架11、第一左杆体12、第一右杆体20、后轮架21、第二左杆体22、第二右杆体30、扶手架31、竖向连杆32、横向连杆33、锁钮40、锁固装置41、座体411、固定柱42、卡合块421、固定孔50、支撑杆组51、前杆511、挡块52、后杆60、篮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 前轮架10、后轮架20、扶手架30、锁固装置40和支撑杆组50。其中,该前轮架10呈“V”形,包括有两杆体分别为第一左杆体11和第一右杆体 12,该第一左杆体11和第一右杆体12的下端相互可左右转动枢接于一起,第一左杆体11 和第一右杆体12的上端相互朝外张开一角度。该第一左杆体11和第二右杆体12可绕枢 接位置相对向外张开或者向内靠拢收合。该后轮架20呈倒“V”形,包括有两杆体分别为第二左杆体21和第二右杆体22,该 第二左杆体21和第二右杆体22的上端相互可左右转动枢接于一起,第二左杆体21和第二 右杆体22的下端相互朝外张开一角度。该第二左杆体21和第二右杆体22可绕枢接位置 相对向外张开或者向内靠拢。以及,该第二左杆体21、第二右杆体22的中部对应与前述第 一左杆体11、第一右杆体12的中部交叉可转动枢接于一起,使得后轮架20与前述前轮架 10连接,该后轮架20和前轮架10可绕枢接位置翻转打开或者折叠收合。该扶手架30呈“H”形,包括有两竖向连杆31和一横向连杆32,该两竖向连杆31 并排设置,该横向连杆32连接于两竖向连杆31之间,横向连杆32的两端分别与两竖向连 杆31枢接。以及,于横向连杆32的中部设置有锁钮33而使横向连杆32形成可折叠结构。 当锁钮33处于原位状态时,横向连杆32不可折叠,当按下锁钮33时,横向连杆32可相对 折叠,且横向连杆32的两端可绕各自的枢接位置转动。该锁固装置40包括有座体41和卡合块42,该座体41固设于前述前轮架10的上 端,该卡合块42套装于前述扶手架30的竖向连杆31上沿竖向连杆31可前后滑动,竖向连 杆31的下端与座体41可向下翻转枢接,从而实现了前述扶手架30与前轮架10上部之间 的枢接,扶手架30可绕枢接位置相对前轮架10向下翻转折叠。以及,于座体41上轴向延 伸出有固定柱411,对应于卡合块42上设置有与固定柱411相适配的固定孔421,该卡合块 42可活动式地与座体41对接,该固定柱411插装于固定孔421内,并且该卡合块42与座体 41之间为弹性连接(图中未示)可实现卡合块42自动复位与座体41之固定柱411对插。 该锁固装置40用于将扶手架30和前轮架10锁固而不可翻转。该支撑杆组50的杆体数为二,但不局限于二,数量可以是二以上,不以为限,其包 括有前杆51和后杆52,该前杆51的前端与前轮架10的下部枢接,于前杆51的后端设置 有挡块511。该后杆52的中部与后轮架20的下部枢接并位于挡块511的上方,该挡块511 可阻挡后杆52相对前杆51向下翻转。该后杆5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童车用快速可折叠支架,包括有前轮架、后轮架和扶手架,其特征在于:该前轮架的中部与后轮架的中部之间交叉可转动枢接于一起,该扶手架的下端与前轮架的上部之间可向下翻转枢接,于扶手架和前轮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扶手架和前轮架锁固不可翻转的锁固装置;以及,于前轮架和后轮架之间设置有以使前轮架和后轮架张开一定角度的支撑杆组,该支撑杆组包括有至少两枢接于一起的前杆和后杆,该前杆与前轮架枢接,该后杆与后轮架枢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鸿凯
申请(专利权)人:陈鸿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