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9343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该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正极活性层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有第一减薄区,第一减薄区沿正极活性层的中部向边缘的方向厚度逐渐减小;绝缘树脂层,绝缘树脂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上,绝缘树脂层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减薄区并朝向正极集流体的边缘延伸,被覆盖的第一减薄区与覆盖其的绝缘树脂层组成过渡部,定义过渡部的第一减薄区厚度减小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上述正极极片的绝缘树脂层和正极活性层的衔接可靠,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在电子产品、电动车以及其他储能电源系统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锂离子材料和结构的特殊性,其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受到硬物刺穿和/或重物撞击时,极易出现短路以及由此导致的电池发热甚至燃烧等问题,具体来说,锂离子电池被硬物刺穿时的短路模式一般有四种,即正极活性层与负极活性层接触短路、正极活性层与负极集流体(铜箔)接触短路、正极集流体(铝箔)与负极集流体(铜箔)接触短路、正极集流体(铝箔)与负极活性层接触短路,其中,通常负极活性层与正极集流体(铝箔)等部位的接触短路的功率最大,往往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等品质影响严重。

2、锂电池正极极片边缘在激光切割时往往容易产生熔珠、毛刺、粉尘,容易刺穿隔膜,增加电池短路风险,对电池的安全性能产生极大挑战。在正极极片边缘铺设一层绝缘树脂层能有效改善该问题。但是,由于绝缘树脂层和活性层的材质不同导致正极极片在组装形成电芯时容易结构分离,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D1,所述过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D2,D2/D1为(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的极耳,所述正极活性层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所述绝缘树脂层向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延伸,且部分所述绝缘树脂层延伸至所述极耳的表面上,所述绝缘树脂层远离所述正极活性层的一端为第二减薄区,所述第二减薄区的厚度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第二减薄区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D3,D3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d1,所述过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d2,d2/d1为(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的极耳,所述正极活性层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所述绝缘树脂层向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延伸,且部分所述绝缘树脂层延伸至所述极耳的表面上,所述绝缘树脂层远离所述正极活性层的一端为第二减薄区,所述第二减薄区的厚度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第二减薄区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d3,d3为20μm-2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的表面为凹凸面;可选地,所述过渡部中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厚度差值t1为5μm-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树脂层还包括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的表面具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h在20μm以下,优选在1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权付西超蒋欢谢继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