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收发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341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03
本技术涉及一种天线收发模块,包括基板、充电天线、近距离通信天线和磁网安全天线,充电天线、近距离通信天线和磁网安全天线之间相互平行并间隔埋入基板的上表面;基板具有一与基板电气连接的电路座,电路座包括第一充电端子、第二充电端子、第一通信端子、第二通信端子、第三通信端子和第四通信端子;充电天线两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子和第二充电端子电连接;近距离通信天线一端与第一通信端子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通信端子电连接;磁网安全天线两端沿近距离通信天线右侧边界分别与第三通信端子和第四通信端子电连接。本技术所设计的天线收发模块,有效避免了长线圈引起的电阻增加、信号干扰问题,适用于各种移动设备和通信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无线收发,特别是一种天线收发模块


技术介绍

1、在现代社会中,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不断扩大,而与之相应的无线数据通信和电池充电技术也在不断进化。其中,如近场通信(nfc)功能、无线充电已成为智能手机中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且无线充电并已超越了过去常见的有线充电方式。最近,无线充电技术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开始商业化,并逐渐普及应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移动设备上安装了收发模块,该模块可以进行信号和能量的收发,并使用线圈结构的天线。过去,通常采用缠绕铜材料导线的技术制作这种天线。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使天线结构更薄,开始采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等地形成铜薄膜的技术,通过化学蚀刻或激光蚀刻的方式去除铜薄膜,形成微细的天线图案。这种新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蚀刻铜薄膜技术,后者需要经过大量的前处理和后处理工艺才能形成所需的图案。此外,一些人还指出蚀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3、此外,利用传统导线的技术不足以形成薄结构,基本上形成单线结构,因此需要解决长线圈导线引起的电阻增加、信号干扰以及单线引起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收发模块,用于感应周围电磁场变化,包括基板(1),以及部分或全部埋入基板(1)内的充电天线(2)、近距离通信天线(3)和磁网安全天线(4),其特征是,所述充电天线(2)、近距离通信天线(3)和磁网安全天线(4)之间相互平行并间隔埋入基板(1)的上表面;所述基板(1)具有一与基板(1)电气连接的电路座(5),所述电路座(5)包括第一充电端子(51)、第二充电端子(52)、第一通信端子(53)、第二通信端子(54)、第三通信端子(55)和第四通信端子(56);所述充电天线(2)以顺时针方向逐渐向内嵌入基板(1)的上表面形成线圈,且充电天线(2)两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子(51)和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收发模块,用于感应周围电磁场变化,包括基板(1),以及部分或全部埋入基板(1)内的充电天线(2)、近距离通信天线(3)和磁网安全天线(4),其特征是,所述充电天线(2)、近距离通信天线(3)和磁网安全天线(4)之间相互平行并间隔埋入基板(1)的上表面;所述基板(1)具有一与基板(1)电气连接的电路座(5),所述电路座(5)包括第一充电端子(51)、第二充电端子(52)、第一通信端子(53)、第二通信端子(54)、第三通信端子(55)和第四通信端子(56);所述充电天线(2)以顺时针方向逐渐向内嵌入基板(1)的上表面形成线圈,且充电天线(2)两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子(51)和第二充电端子(52)电连接;所述近距离通信天线(3)一端与第一通信端子(53)电连接,另一端沿充电天线(2)的周围逆时针嵌入基板(1)内并与第二通信端子(54)电连接;所述磁网安全天线(4)在充电天线(2)所在平面下部以螺旋向内形成线圈,且磁网安全天线(4)两端沿近距离通信天线(3)右侧边界分别与第三通信端子(55)和第四通信端子(56)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收发模块,其特征是,所述充电天线(2)包括第一天线(21)和第二天线(22),所述第一天线(21)以螺旋结构埋入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近距离通信天线(3)内侧,所述第二天线(22)以螺旋结构埋入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第一天线(21)内侧与第一天线(21)构成同心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春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诺钯特磁石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