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153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包括第一管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


[0001]本申请涉及微流控芯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

化学

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

反应

分离

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

由于它在生物

化学

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

化学

医学

流体

电子

材料

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多层次

多方位应用于生物

医学

材料学等领域

微流控芯片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光学透明性,并且可大规模集成,这些特点使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0003]微通道的工程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
90
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
。1981
年,
Tuckerman

Pease
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
1985
年,
Swife

Migliori

Wheatley
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

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水力学直径为
10

1000
μ
m
通道所构成的微尺寸换热器
。1986

Cross

Ramshaw
研制了印刷电路微尺寸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到
7MW/(m3
·
K)

1994

Friedrich

Kang
研制的微尺度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
45MW/(m3
·
K)

2001
年,
Jiang
等提出了微热管冷却系统的概念,该微冷却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微散热系统,由电子动力泵

微冷凝器

微热管组成

如果用微压缩冷凝系统替代微冷凝器,可实现主动冷却,支持高密度热量电子器件的高速运行

[0004]宏观尺度下的注入通常是指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法;微米量级尺度注入与宏观流体注入有很大区别,这是由于微米量级尺度下流体的对流作用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微流体的注入主要依靠分子间的扩散作用,所以在一定的实验要求之下,微流体的注入变得较为困难

已有公告号为
CN215743526U
的微通道注入器,采用米字结构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流体种类较少,则会使得部分管路存在空置问题,制作过程中也需要耗费较多成本,制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制作成本高,制作难度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申请人提供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包括第一管路

第二管路以及第三管路,第一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一流体,具有一连接面,连接面上具有一连接位;第二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二流体,与第一管路呈第一夹角倾斜设置,第二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连接位;第三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三流体,与第二管路一并设置于相对第一管路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并与第一管路呈第二夹角倾斜设置,第三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连接位,第三管路与第三管路之间呈第三夹角设置;第一管路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径向尺寸
范围均为
35

45
μ
m。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注入器还包括第四管路,第四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四流体,第四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连接位;第四管路设置于第二管路

第三管路之间,与第二管路

第三管路一并设置于相对第一管路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第四管路的直径尺寸范围为
35

45
μ
m。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管路与第一管路垂直设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沿第四管路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第四管路的两侧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与第四管路

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

第三管路与第四管路

第三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夹角均为
45
°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自由延伸端在连接面上的投影位置到连接位的距离相同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具有第一进口以及第一出口,第一进口用于注入第一流体,第一出口用于流出第五流体,第五流体由第一流体

第二流体

第三流体

第四流体在连接位处汇合得到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位到第一进口的距离小于连接位到第一出口的距离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的长度长于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径向截面为圆形,圆形的直径为
40
μ
m。
[0016]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同侧设置第二管路

第三管路,形成一个不对称微通道注入器,这一结构制造过程简单,所需材料比对称结构少,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又可以与对称结构达到一样的效果,满足现有的使用需求

[0017]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仅用于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

实现方式

应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一流体,具有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具有一连接位;第二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二流体,与所述第一管路呈第一夹角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所述连接位;第三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三流体,与所述第二管路一并设置于相对所述第一管路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管路呈第二夹角倾斜设置,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所述连接位,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三管路之间呈第三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管路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径向尺寸范围均为
35

45
μ
m。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管路,被配置为注入第四流体,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向外自由延伸,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密封连接于所述连接位;所述第四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

第三管路之间,与所述第二管路

第三管路一并设置于相对所述第一管路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所述第四管路的直径尺寸范围为
35

45
μ
m。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垂直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非对称结构的微通道注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沿所述第四管路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纪新周腾史留勇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