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器械沥水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60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沥干架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器械沥水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对称分布有两组,固定于第一支撑柱底部的横梁,螺纹安装于横梁底部的脚垫,脚垫整体为顶部直径小底部直径大的圆锥形,脚垫的材质为橡胶,当装置通过脚垫放置于地面时脚垫可以通过自身的材质特性与较大的底面积防止装置整体发生打滑,提高装置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器械沥水架


[0001]本技术涉及沥水架
,具体为一种器械沥水架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单位中很多物品需要消毒清洗后才能重复使用,消毒清洗后,要放到沥水架上晾干才进行后续步骤

[0003]传统的医用沥水架主要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多层沥水网,还会在每层沥水网下方或者最底层的沥水网下方设置可抽拉的接水托盘
,
每层沥水网下都设置接水盘在使用完毕后需要对每一层的接水盘进行清理,费时费力

只在最底层设置接水托盘又会导致上层器械的水滴落到下层的器械上,导致下层器械沥干速度变慢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器械沥水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器械沥水架,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器械沥水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对称分布有两组,固定于第一支撑柱底部的横梁,螺纹安装于横梁底部的脚垫,第二支撑柱固定于横梁顶部,与第一支撑柱呈平行分布,第二支撑柱对称分布有两组,第二支撑柱内部开设有圆形空腔,集水盘尾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柱侧面,前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柱侧面,集水盘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柱与两组第二支撑柱之间,且自身有一定角度倾斜,集水盘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承载粱固定于集水盘内部的侧面,承载粱对称固定有两组,承载粱垂直分布有若干组,集水槽固定于集水盘的前端,集水槽的两侧高于中央,中央形成凹槽,凹槽空间与第二支撑柱内部的圆形空腔相通,集水槽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托架固定于第二支撑柱侧面靠近第二支撑柱底端的位置,出水槽固定于第二支撑柱侧面,出水槽的两侧高于中央,中央形成凹槽,出水槽的凹槽空间与第二支撑柱内部的圆形空腔相通,出水槽位于托架上方,沥水篮放置于承载粱顶部,沥水篮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排水孔开设于承载粱底部

[0007]更进一步地,沥水篮顶端固定有握把,通过提拉沥水篮两侧固定的握把可将沥水篮从承载粱顶部向上取出

[0008]更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柱的表面固定有物品存放盒
,
物品存放盒由顶部向内掏空

[0009]更进一步地,脚垫为顶部较小底端较大的凸圆锥形且为橡胶材质

[0010]更进一步地,托架的顶部放置有接水盘
,
接水盘的前端固定有握把,可通过握把将接水盘从托架顶部拉出

[0011]更进一步地,承载粱的前端设计为
T
字形

[0012]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增加集水盘

第二支撑柱

集水槽

出水槽和接水盘可将沥下的水
通过集水盘收集流入集水槽的凹槽内,再从集水槽的凹槽内流入联通的第二支撑柱内部圆形空腔并从出水槽流出,让水流入接水盘统一收集,避免水从上层直接滴落到下层造成下层器械沥干速度变慢,提高了下层器械的沥干速度与每层器械的沥干统一性,同时清理沥下的水分时仅需将接水盘抽出即可对积存的水分进行清理,节省了时间与人力

[0014]本技术通过增加承载粱与沥水篮可将沥水篮从承载粱顶部取出,将沥水篮取出后即可对沥干后的器械进行统一的运输与摆放,无需人员多次拿取或中转,节省时间与人力

同时沥水篮的可取出的设计可以方便对沥水篮整体进行清洁,降低持续使用后导致的细菌滋生对后续沥干器械的污染风险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面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出水槽的结构放大图;
[0019]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 1、
第一支撑柱; 2、
横梁; 3、
脚垫; 4、
沥水篮; 5、
集水盘; 6、
承载粱; 7、
集水槽; 8、
接水盘; 9、
托架; 10、
出水槽; 11、
排水孔; 12、
物品存放盒; 13、
第二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0022]本实施例的一种器械沥水架,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支撑柱1,第一支撑柱1对称分布有两组,固定于第一支撑柱1底部的横梁2,螺纹安装于横梁2底部的脚垫3,脚垫3整体为顶部直径小底部直径大的圆锥形,脚垫3的材质为橡胶,当装置通过脚垫3放置于地面时脚垫3可以通过自身的材质特性与较大的底面积防止装置整体发生打滑,提高装置整体稳定性

第二支撑柱
13
固定于横梁2顶部,与第一支撑柱1平行分布,第二支撑柱
13
对称分布有两组,第二支撑柱
13
的内部开设有圆形空腔,集水盘5尾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柱1侧面,前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柱
13
侧面,集水盘5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柱1与两组第二支撑柱
13
组成的方形空间的中间,且自身与水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集水盘5的前端因倾斜原因低于尾端,集水盘5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承载粱6固定于集水盘5内部的侧面,承载粱6的前端设计为
T
字形,承载
粱6对称固定有两组,承载粱6垂直分布有若干组,集水槽7固定于集水盘5的前端,集水槽7的两侧高于中央,中央形成凹槽,凹槽空间与第二支撑柱
13
内部的圆形空腔相通,集水槽7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托架9固定于第二支撑柱
13
侧面靠近第二支撑柱
13
底端的位置,托架9的顶部放置有接水盘
8,
接水盘8的前端固定有握把,可通过握把将接水盘8从托架9顶部拉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器械沥水架,包括第一支撑柱(1),第一支撑柱(1)对称分布有两组,固定于第一支撑柱(1)底部的横梁(2),螺纹安装于横梁(2)底部的脚垫(3);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柱(
13

,
第二支撑柱(
13
)固定于横梁(2)顶部,与第一支撑柱(1)呈平行分布,第二支撑柱(
13
)对称分布有两组,第二支撑柱(
13
)内部开设有圆形空腔;集水盘(5)
,
集水盘(5)尾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柱(1)侧面,前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柱(
13
)侧面,集水盘(5)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柱(1)与两组第二支撑柱(
13
)之间,且自身有一定角度倾斜,集水盘(5)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承载粱(6)
,
承载粱(6)固定于集水盘(5)内部的侧面,承载粱(6)对称固定有两组,承载粱(6)垂直分布有若干组;集水槽(7)
,
集水槽(7)固定于集水盘(5)的前端,集水槽(7)的两侧高于中央,中央形成凹槽,凹槽空间与第二支撑柱(
13
)内部的圆形空腔相通,集水槽(7)垂直分布有若干组;托架(9)
,
托架(9)固定于第二支撑柱(
13
)侧面靠近第二支撑柱(
13
)底端的位置;出水槽(
10

,
出水槽(
10
)固定于第二支撑柱(
13
)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