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光学膜及光学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544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3
一种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荧光区和光扩散区,所述光扩散区包括第一高透支撑层和设置在第一高透支撑层一侧表面的光扩散层;所述荧光区包括第二高透支撑层,以及设置在第二高透支撑层两侧的荧光层;所述荧光层包括第一荧光层和第二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为红色荧光层,所述第二荧光层为绿色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和第一高透支撑层之间通过贴合层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光学膜及光学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光学膜及光学器件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荧光膜是将量子点分散在树脂材料中,分散量子点并进行膜片化,用两张高水汽阻隔膜对其进行包夹封装,形成类似三明治的多层复合结构

微透复合膜是将两层棱镜膜与微透膜贴合在一起,得到的复合膜,包括增亮效果和微透扩散效果

现有的光学模组中,往往将荧光膜和微透复合膜层叠使用,实现更好的光学效果,然而多层膜组装成本高,显示的背光模组趋向轻薄化,须降低整体厚度

同时由于量子点粒径在1~
10nm
之间,比表面积非常大,氧气和水汽的侵入容易对量子点表面产生破坏,导致荧光猝灭,如何实现荧光膜的防热

防氧化

防水问题成了当前荧光膜研究的热点

[0003]为了解决当前荧光膜和微透复合膜联合使用中厚度过大,量子点容易失效等问题,迫切需要一种一体化的复合光学膜,既能降低复合膜整体的厚度,同时还能保证足够的光学增益效果以及量子点的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层设置的荧光层光学复合膜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荧光区和光扩散区,
[0007]所述光扩散区包括第一高透支撑层和设置在第一高透支撑层一侧表面的光扩散层;
[0008]所述荧光区包括第二高透支撑层,以及设置在第二高透支撑层两侧的荧光层;
[0009]所述荧光层包括第一荧光层和第二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为红色荧光层,所述第二荧光层为绿色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和第一高透支撑层之间通过贴合层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荧光层为棱镜结构荧光层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荧光层包括若干基本平行设置的棱镜结构单元,所述棱镜结构单元顶角为
30
°

120
°
,底边宽度为
60

70u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光扩散层雾度为5%~
90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荧光层为背涂层,设置在所述复合光学膜与光源接触一侧表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光扩散层为微透结构层或扩散层;优选的,所述微透结构层包括若干精密排列的微透结构单元;优选的,所述扩散层包括扩散粒子和主体树脂,所述扩散粒子选自包括但不限于
PMMA、PBMA
微粒中至少一种,所述主体树脂包括但不限于丙烯酸树脂

聚氨酯树脂等中至少一种,所述主体树脂和扩散粒子质量比为1~
1.5:3。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荧光层包括红色量子点和紫外光固化树脂;优选的,所述第一荧光层中红色量子点和紫外光固化树脂的质量比为
0.1

10:100
;所述第二荧光层包括绿
色量子点和基体树脂;优选的,所述第二荧光层中绿色量子点和基体树脂的质量比为
0.1

10:100。
[0016]进一步地,所述红色荧光层选自包括但不限于
CdS、CdSe、CdTe、CdSeTe、CdSeS、InP、InAs、CdSe/ZnS、CdTe/ZnS、CdSe/CdS、InP/ZnS
中至少一种;所述绿色量子点选自包括但不限于
CdS、CdSe、CdTe、CdSeTe、CdSeS、InP、InAs、CdSe/ZnS、CdTe/ZnS、CdSe/CdS、InP/ZnS
中至少一种

[0017]进一步地,所述高透支撑层的厚度为
50

200um
;所述贴合层的厚度为1~
8um。
[0018]一种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发光源和上述的复合光学膜,所述发光源为蓝色发光源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光学膜在对常规的荧光膜中的荧光层进行优化,设置成多层荧光层结构,并根据其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将绿色量子点设置在靠近光源一侧,使得不同层荧光层的寿命趋向一致,进一步提升了复合光学膜的使用寿命;分层控制量子点的含量以及分布,可以更方便的设计复合光学膜的光学参数,还有助于提升色度以及其他光学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一种复合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1、
第一高透支撑层;
12、
第二高透支撑层;
2、
第一荧光层;
3、
第二荧光层;
4、
贴合层;
5、
扩散层;
6、
离型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4]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
[0026]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
/
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

步骤

操作

器件

组件和
/
或它们的组合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8]为了解决现有光学模组中荧光膜和微透复合膜层叠使用厚度过高,光学增益不足以及量子点容易失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荧光膜结构改善的复合光学膜,通过抛弃阻隔膜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整体模组的厚度;同时将棱镜结构层

微透层的引入荧光膜,增强了光学膜的光学效果;并且将红绿量子点的分开加入使得复合光学膜的信赖性测试得到增强,具体如下: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参考附图1,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荧光区

光扩散区和贴合层4;所述光扩散区包括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和设置在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一侧表面的
光扩散层5,所述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为光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荧光区和光扩散区,所述光扩散区包括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和设置在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一侧表面的光扩散层
(5)
;所述荧光区包括第二高透支撑层
(12)
,以及设置在第二高透支撑层
(12)
两侧的荧光层;所述荧光层包括第一荧光层
(2)
和第二荧光层
(3)
,所述第一荧光层
(2)
为红色荧光层,所述第二荧光层
(3)
为绿色荧光层;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贴合层
(4)
,所述第一荧光层
(2)
和第一高透支撑层
(11)
之间通过贴合层
(4)
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
(2)
为棱镜结构荧光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
(2)
包括若干基本平行设置的棱镜结构单元,所述棱镜结构单元顶角为
30
°

120
°
,底边宽度为
60

70um。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
(5)
雾度为5%~
9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荧光层
(3)
为背涂层,设置在所述复合光学膜与光源接触一侧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望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