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3920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增湿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湿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增湿组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增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燃料电池系统中,通常需要设置增湿组件来确保电堆内部的空气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从而增强燃料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及性能表现

目前燃料电池系统传统的增湿组件及系统增湿方案常采用质子交换膜来实现加湿处理,具体原理是将经过电堆出来的带有湿气空气通入到增湿组件,利用质子交换膜将通入的湿气进行吸收

存储,并将其传递到即将进入到电堆内的干燥的空气中,从而实现对进入电堆的空气进行加湿的效果

[0003]目前常用到的质子交换膜包括中空纤维膜管以及平板膜两种

其中,利用中空纤维膜管进行增湿,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且技术要求高,导致产品造价成本贵
,
批量生产困难,同时较为复杂的结构也导致体积偏大;而采用平板膜作为质子交换膜,为了确保水分的传递效果,通常需要对平板膜进行多层堆叠,将多个平板膜进行堆叠后其主要的缺点在于水分流阻较大,导致各个部分的平板膜的水分传递不均匀,影响增湿效果,同时,多层堆叠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增湿组件整体体积

[0004]因此,上述问题不仅导致现有的增湿组件其制造成本较高,且无论是应用了中空纤维膜管还是平板膜,因材料的水分传递效率难以提高,导致在确保其增湿性能的前提下产品体积难以实现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增湿组件,能够在确保增湿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体积

[0006]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湿组件,所述增湿组件包括:
[0007]支撑组件,包括框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框体结构相对两侧的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包括湿进口及湿出口,所述第二盖体包括干进口与干出口;所述框体结构中部形成容置腔;以及
[0008]折叠膜,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具有多个连续的折叠结构;所述折叠膜与第一盖体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折叠膜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经所述折叠膜相对隔离;
[0009]其中,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用于减缓腔内空气流速的缓流结构,所述缓流结构与所述折叠膜相对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缓流结构包括缓流脊,所述缓流脊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湿进口与湿出口之间,和
/
或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干进口与干出口之间;
[0011]所述缓流脊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缓流脊两侧的第一盖体或者第二盖体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缓流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上的隆起部,以及位于所述隆起部至少一侧的缓坡面;
[0013]所述隆起部设于靠近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的进出口处;
[0014]所述缓坡面在靠近所述隆起部的一侧往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一侧的方向上,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递减

[0015]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缓坡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的进出口与所述缓流脊之间;或者
[0016]至少一所述缓坡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正对并远离所述进出口的一侧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包括弯折部分,所述折叠膜折叠后形成的宽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折部分之间的宽度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结构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

所述框体结构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结构在与第一盖体

第二盖体连接处的两侧周缘延伸出限位边条,所述折叠膜设置于两侧的限位边条内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折叠膜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及第二限位结构;
[0021]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于所述折叠膜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于所述折叠膜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
[002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用于空气流通的网状结构

[00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共同构成框架结构

[00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结构与所述第一盖体

第二盖体之间密封连接

[0025]由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增湿组件,在利用折叠膜的结构特性增加增湿组件内部空气与折叠膜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缓流结构将空气引入折叠膜的结构空隙,并对流经折叠膜的空气进行流速减缓来增加接触时间,使得空气与折叠膜的接触更加充分,有效提高增湿组件内部空气与折叠膜之间的水分传递效率,从而在确保相同增湿性能下能够有效减小增湿组件的体积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内部风道示意图

[0029]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另一内部风道示意图

[0032]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湿组件的另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


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

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4]请参考图1,图中示出了一种增湿组件的爆炸结构

[0035]如图1所示,该增湿组件包括支撑组件1以及折叠膜2,该支撑组件1包括框体结构
11
以及设置于框体结构
11
相对两侧的第一盖体
12
与第二盖体
13。
该第一盖体
12
包括湿进口
131
及湿出口
132
,该第二盖体
13
包括干进口
121
与干出口
122
,该框体结构
11
中部形成容置腔

[0036]该支撑组件1用于形成框体或壳体结构,可采用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增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组件包括:支撑组件,包括框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框体结构相对两侧的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包括湿进口及湿出口,所述第二盖体包括干进口与干出口;所述框体结构中部形成容置腔;以及折叠膜,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具有多个连续的折叠结构;所述折叠膜与第一盖体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折叠膜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经所述折叠膜相对隔离;其中,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用于减缓腔内空气流速的缓流结构,所述缓流结构与所述折叠膜相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结构包括缓流脊,所述缓流脊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湿进口与湿出口之间,和
/
或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干进口与干出口之间;所述缓流脊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缓流脊两侧的第一盖体或者第二盖体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上的隆起部,以及位于所述隆起部至少一侧的缓坡面;所述隆起部设于靠近所述第一盖体和
/
或第二盖体的进出口处;所述缓坡面在靠近所述隆起部的一侧往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一侧的方向上,与所述折叠膜之间的距离递减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缓坡面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佐军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沃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