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及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的支撑结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及轮胎
。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轮辐结构设计中,通常都以单片刚性结构或双片带夹角刚性结构外附橡胶后和胎面粘接进行承载的结构设计
。
通常来说单片结构由于承载变形过程中抵抗弯扭的能力差,往往只能用于低速应用场景;双片带夹角刚性结构硫化橡胶一体化后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抵抗弯扭的能力,但由于其变形时刚性结构倾角的不对称性,往往会在黏胶固定面产生巨大的扭矩,使得胶接面应力分布不均匀,出现一侧拉一侧压的现象,而受拉侧往往会由于界面疲劳,橡胶本体疲劳而产生裂纹,无法维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
。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及轮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辐结构以单片刚性结构或双片带夹角刚性结构外附橡胶后和胎面粘接进行承载的结构设计,存在的结构承载时内部弯矩累积造成的胶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
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腿结构
(1)、
第二支腿结构
(2)
以及第三支腿结构
(3)
,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和第二支腿结构
(2)
呈
V
型连接,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与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呈
V
型连接,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的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的端部设有第一耦合面
(31)
,在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的与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所在侧的相背侧面设有第二耦合面
(21)
,所述第一耦合面
(31)
在平移过程中可与所述第二耦合面
(21)
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和第二支腿结构
(2)
的相背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第一支脚结构
(5)
和第二支脚结构
(6)
,所述第二耦合面
(21)
设于所述第二支脚结构
(6)
的位于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的内侧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支腿结构
(4)
,所述第四支腿结构
(4)
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呈
V
型连接,所述第四支腿结构
(4)
与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位于同一侧面,所述第四支腿结构
(4)
的远离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的端部设有第五耦合面
(41)
,在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的与所述第四支腿结构
(4)
所在侧的相背侧面设有第六耦合面
(52)
,所述第五耦合面
(41)
在平移过程中可与所述第六耦合面
(52)
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耦合面
(52)
设于所述第一支脚结构
(5)
的位于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的内侧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多足耦合式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和第二支腿结构
(2)
呈连接的
V
型结构或者不连接的
V
型结构;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和第二支腿结构
(2)
的相对端的内外侧面分别采用鼻部结合体
(7)
和鼻部帘布层
(8)
过渡连接;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的上端部与位于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的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的相对端部外侧面上的鼻部帘布层
(8)
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腿结构
(4)
的下端部与位于所述第一支腿结构
(1)
的与所述第二支腿结构
(2)
的相对端外侧面上的鼻部帘布层
(8)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耦合面
(31)
设于所述第三支腿结构
(3)
的下端部端面上,所述第五耦合面
(41)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牛,王星,赵晓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