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2038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3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矿山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近直立煤层其特殊的煤岩赋存特征,冲击地压发生深度早于水平或缓倾斜煤层,近直立煤层采煤过程中面临的地压冲击危险相对更强,目前近直立煤层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为对应力集中区的顶底板进行卸压爆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单采用顶底板卸压爆破的方式,对近直立煤层采空区应力非常高的区域的巷道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单采用顶底板卸压爆破的方式,对近直立煤层采空区应力非常高的区域的巷道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采矿区包括第一巷道

近直立煤层和第二巷道,所述第一巷道的一侧为顶板,所述第一巷道的另一侧为近直立煤层,所述第二巷道的一侧为所述近直立煤层,所述第二巷道的另一侧为底板,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采矿区的开采过程中,获取所述采矿区的多个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根据所述采矿区的各所述位置点的所述应力集中系数,确定高应力区,所述高应力区包括所述近直立煤层的部分区域

所述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且所述高应力区中的多个所述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均大于预设应力集中系数;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对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钻孔以及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钻孔进行爆破,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钻取钻孔,以降低所述高应力区包含的所述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以降低所述高应力区包含的所述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

[0005]可选地,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钻取钻孔,包括: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依次钻取多排钻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采矿区的开采方向,每排钻孔中钻孔的分布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06]可选地,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依次钻取多排钻孔的过程中,包括: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钻取第一钻孔

第二钻孔和第三钻孔,所述第一钻孔的深度

所述第二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三钻孔的深度均位于第一预设深度范围内,所述第一钻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三钻孔的直径均位于第一预设直径范围内,所述第一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

[0007]可选地,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包括: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采矿区的开采方向,每排钻孔中钻孔的分布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08]可选地,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的过程中,包括: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依次钻取第四钻孔

第五钻孔,所述第四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五钻孔的深度均位于第二预设深度范围,所述第四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五钻孔的直径均为第一预设直径,所述第四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四预设角度,所述第五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五预设角度,所述第五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

[0009]可选地,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依次钻取第四钻孔

第五钻孔,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钻取所述第四钻孔

所述第五钻孔

第六钻孔

第七钻孔,所述第六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七钻孔的深度均为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六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七钻孔的直径均为所述第一预设直径,所述第六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六预设角度,所述第七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七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深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七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角度,所述第七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

[0010]可选地,在获取所述采矿区的多个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之后,包括:根据所述采矿区的各所述位置点的所述应力集中系数,确定低应力区,所述低应力区包括所述近直立煤层的部分区域

所述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所述低应力区中的多个所述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应力集中系数;向所述低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低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对所述低应力区的顶板的钻孔以及所述低应力区的底板的钻孔进行爆破

[0011]可选地,向所述低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低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包括:沿第一方向,向所述低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低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采矿区的开采方向,每排钻孔中钻孔的分布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12]可选地,沿第一方向,向所述低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低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包括: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依次钻取第八钻孔

第九钻孔,所述第八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九钻孔的深度均为第三预设深度范围,所述第八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九钻孔的直径均为第二预设直径,所述第八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八预设角度,所述第九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九预设角度,所述第九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八预设角度

[0013]可选地,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依次钻取第八钻孔

第九钻孔,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钻取所述第八钻孔

所述第九钻孔

第十钻孔

第十一钻孔,所述第十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十一钻孔的深度均为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十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十一钻孔的直径均为所述第二预设直径,所述第十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十预设角度,所述第十一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十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深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十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十预设角
度,所述第十一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八预设角度

[0014]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首先,确定高应力区,即确定应力集中程度非常高的区域,然后,对高应力区的顶底板的深部进行钻孔并对钻孔进行爆破,同时,向高应力区的近直立煤层的深部进行钻孔,相比于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矿区包括第一巷道

近直立煤层和第二巷道,所述第一巷道的一侧为顶板,所述第一巷道的另一侧为近直立煤层,所述第二巷道的一侧为所述近直立煤层,所述第二巷道的另一侧为底板,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采矿区的开采过程中,获取所述采矿区的多个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根据所述采矿区的各所述位置点的所述应力集中系数,确定高应力区,所述高应力区包括所述近直立煤层的部分区域

所述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且所述高应力区中的多个所述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均大于预设应力集中系数;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对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钻孔以及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钻孔进行爆破,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钻取钻孔,以降低所述高应力区包含的所述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以降低所述高应力区包含的所述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钻取钻孔,包括: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依次钻取多排钻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采矿区的开采方向,每排钻孔中钻孔的分布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所述近直立煤层的深部依次钻取多排钻孔的过程中,包括: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钻取第一钻孔

第二钻孔和第三钻孔,所述第一钻孔的深度

所述第二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三钻孔的深度均位于第一预设深度范围内,所述第一钻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三钻孔的直径均位于第一预设直径范围内,所述第一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包括: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采矿区的开采方向,每排钻孔中钻孔的分布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向所述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所述高应力区的底板的深部均钻取多排钻孔的过程中,包括:在钻取每排钻孔的过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依次钻取第四钻孔

第五钻孔,所述第四钻孔的深度和所述第五钻孔的深度均位于第二预设深度范围,所述第四钻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五钻孔的直径均为第一预设直径,所述第四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四预设角度,所述第五钻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五预设角度,所述第五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攀飞李振雷朱红伟宋炳霖刘江峰宋大钊胡旭聪钟涛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