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191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包括:桩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建筑施工中,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开发已成为国际共识,超深基坑及超深基础越来越多

目前由于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多地水位有上升趋势,而建筑埋置深度越来越深,地下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基础多处于超补偿状态,上部结构荷载不足以抵抗地下水浮力,随着地上结构施工,上部荷载逐步增加进而削减地下水浮力的影响

因此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是建筑抗浮最不利阶段,目前抗浮设计与实际施工工况存在偏差,结构抗浮失效事故频发

[0003]施工时若严格按照施工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设计,在建筑整体完成后抗浮措施有较大的抗浮力冗余,造成资源的浪费;若采取施工期间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则需要大量抽排地下水,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同时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仍然存在地下水位突然升高引发开裂事故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

钢筋笼(2)和承荷装置(5);所述钢筋笼(2)设置在所述桩体(1)内,且所述钢筋笼(2)顶部设置有第一施工基础(4),在所述第一施工基础(4)的下方设置有垫层(3);所述承荷装置(5)设置在所述钢筋笼(2)的上方,且所述桩体(1)和所述钢筋笼(2)均与所述承荷装置(5)相连接;所述钢筋笼(2)包括多组回收主筋(
21


隔离波纹管(
22
)和锚固主筋(
23
),所述回收主筋(
21
)与所述锚固主筋(
23
)相连接,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套设在所述回收主筋(
21
)的外侧,多组所述回收主筋(
21


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和所述锚固主筋(
23
)设置为圆柱形结构笼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主筋(
21
)为可拆除结构,在拆除所述回收主筋(
21
)后,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内设有后浇混凝土(6),在所述钢筋笼(2)的上方设有第二施工基础(7)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2)还包括:密封件(
27
)和连接件(
28
);所述回收主筋(
21
)与所述锚固主筋(
23
)通过所述连接件(
28
)相连接;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与所述连接件(
28
)接触连接,所述密封件(
27
)设置在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与所述连接件(
28
)连接处的外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2)还包括:第一螺旋箍筋(
24


加劲筋(
25
)和第二螺旋箍筋(
26
);其中,所述第一螺旋箍筋(
24


加劲筋(
25
)和第二螺旋箍筋(
26
)均设置在圆柱形结构笼体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螺旋箍筋(
24
)位于所述第二螺旋箍筋(
26
)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螺旋箍筋(
24
)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箍筋(
26
)的密度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阶段用可回收的临时抗浮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荷装置(5)包括:锚垫板(
51


锚头(
52


承荷外套管(
53


防水板(
54


承荷内套管(
55
)和传荷钢筋(
56
);所述承荷外套管(
53
)和所述承荷内套管(
55
)均设置在所述桩体(1)内内,且所述隔离波纹管(
22
)设置在所述承荷外套管(
53
)和所述承荷内套管(
55
)之间;所述锚垫板(
51
)设置在所述承荷外套管(
53
)和所述承荷内套管(
55
)的顶部,且所述承荷外套管(
53
)和所述承荷内套管(
55
)均与所述锚垫板(
51
)相连接,所述回收主筋(
21
)穿过所述锚垫板(
51
)与所述锚头(
52
)固定连接;所述防水板(
54
)设置在所述承荷外套管(
53
)的外侧,所述传荷钢筋(
56
)设置在所述承荷内套管(
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艳侠周予启刘卫未谢志成史江川韩鞠赵晓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