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
技术介绍
[0002]机载电子产品一般由飞机直流电源系统供电,采用
DC/DC
转换电路将输入电压转换为内部
5V、
±
15V、3.3V
等二次电源,转换电路中存在储能
、
退耦
、
滤波等各种形式的电容,存在变压器
、
电感等形式的电感,故机载电子产品可等效为电感
、
电阻
、
电容
(
以下简称
LRC)
负载模型
。
[0003]机载电子产品上电后,飞机电源会给电子产品内的电容充电,由于电容的等效内阻
(
以下简称
ESR)
较小,会产生较大的充电电流
。
[0004]由于飞机电源系统能提供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当多个电子产品同时上电时,瞬间的起动电流若超过电源系统的瞬间电流驱动能力,导致电源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的通断;控制模块,用于对电流进行检测,针对设备上电瞬间电流过大时输出控制信号使驱动模块断开;供电电源,用于提供直流
28V
电源;负载电路,用于对同时存在阻容性
/
感性的电路进行模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限流电阻
R1、
启动电阻
R2
以及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限流电阻
R1
的一端分别与启动电阻
R2
的一端以及供电电源的正端连接,供电电源的负端与负载电路的负端连接,并接地,限流电阻
R1
的另一端与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漏极连接,启动电阻
R2
的另一端分别与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栅极以及控制模块连接,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源极与控制模块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NPN
型三极管
Q2
以及取样电阻
R3
;
NPN
型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分别与启动电阻
R2
的另一端以及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栅极连接,
NPN
型三极管
Q2
的基极分别与取样电阻
R3
的一端以及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源极连接,
NPN
型三极管
Q2
的发射极分别与取样电阻
R3
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电路的正端连接,负载电路的负端与供电电源的负端连接,并接地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电流抑制电路的使用方法如下:
S1、
针对供电电源电压为0时,限流电阻
R1、
启动电阻
R2、
取样电阻
R3、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以及
NPN
型三极管
Q2
的输入输出电压均为0,根据三极管特征,针对
NPN
型三极管
Q2
的基极和
NPN
型三极管
Q2
的发射极的电压
V
BE
小于门限电压时,
NPN
型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以及
NPN
型三极管
Q2
的发射极不导通,以及根据
PMOS
特征,针对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栅极和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
Q1
的源极的电压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雍尚东,苑丹丹,薛磊,苏徐,任红军,林萍,鹿海坤,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